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追夢與神啟/顏純鈎

時間:2016-07-17 03:15:34來源:大公網

圖:電影《數造傳奇》劇照 網絡圖片

  近年香港影院都被變着花樣翻炒的特技大片壟斷,最近廣受注意的《數造傳奇》(The Man Who Knew Infinity)稍稍打破這個壟斷。一個題材偏僻的故事,卻能吸引人,可見電影永恆不變的生命力,在於打動人心。

  影片以印度數學家拉馬努金的一生為主線,描述他短暫一生的經歷,觀眾不可能理解那些深奧的數學定理,觀眾只被一個差一點被埋沒的天才自我實現的過程深深打動。

  在窮鄉僻壤默默無聞的拉馬努金是如何發掘自己的數學天分的,影片沒有交代,影片只交代他的天才如何被人發現,他又如何追逐自己的夢想。實際上,所有數學定理一直客觀存在着,只是有的被人發現了(被證明),有的未被發現。自從人類結繩計數以來,數學的神秘面紗一點點被掀開,越來越深入延展,直至一般人都無法理解的層次。

  一個天才有可能被發現,也有可能永遠埋沒,這中間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拉馬努金被發現,必然性是他真有數學天才,偶然性是他碰到了幾個「貴人」。影片把重心放在他和英國數學家哈代的關係上,哈代不但發現他,還一直引導他,規勸他,協助他,直至對抗科學殿堂裏的保守勢力,將拉馬努金推進英國皇家科學院。

  對科學家來說,信神與不信神,那真是個問題。哈代不信神,他只信科學;拉馬努金信神,他認為科學不過是神跡,他說:「方程式對我是沒有意義的,如果它不是傳達了神的意旨。」也就是說,神通過他,把數學的奧秘揭示出來。

  兩種說法都說得通,因為數學實在太美妙了,也太神秘了。數學從開天闢地的那個瞬間起,就存在於大自然,它看不見又摸不着,但主宰着宇宙的運轉。人對數學的認識,追隨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步伐,一點點摸索,碰到困難,就提出問題,幾經探詢、碰壁,最終由極少數天才解開宇宙之謎。

  一個方程式被證明出來,其中一絲不苟的邏輯推理,勻稱的結構,嚴絲密縫的細節,認真推敲起來,都會覺得「此式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一個凡人不可能解開如此深奧的定理,而這個定理一經證明,就直達永恆,天道輪迴、宇宙坍塌都不可能改變。

  我年輕時接觸數學,每每也覺得其中充滿異樣的美感。一道數學題,千迴百轉沒有路,一旦靈感閃光,觸類旁通,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那時「一天光曬」,細看其中曲折幽微的細節,一一對應得無懈可擊。一道題之美滿、簡潔、均勻、協調,彷彿揭示某種宇宙的奧秘,窺探到通往永恆之境的某種路徑,令自己身心愉悅,無以名之。

  這種生活體驗,有如聽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或觀賞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在目瞪口呆的當下,彷彿被雷電擊中,靈魂出竅,又好像經歷一種美的洗禮,宛如費盡心力攀登一個山峰,沿途艱難險阻,欲罷不能,等到上得峰頂,一覽眾山小,眼前風光無限,整個人煥然一新。

  數學在某種角度看來,與藝術相通,它具有不可言喻的美感,這種美感對數學家來說,是他們殫精竭慮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補償,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彷彿得到神的啟示,也彷彿看到一種永恆的微笑。

  多年前看過一本有關數學的書,書名叫《費馬大定理》,是一部精彩紛呈的好書。法國數學家費馬有一個著名的猜想,寫在一本書的邊角上,他預言我們中國人習慣稱為「勾股弦定理」(又稱「畢氏定理」)的方程式(直角三角形兩直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這個方程式只適用於平方,大於平方就不成立。

  費馬是十七世紀人,其後經三百多年各國數學家接力研究,有的數學家自殺,有的數學家瘋了,直到一九九五年,費馬猜想才被一位英國數學家懷爾斯證明出來,其間也差一點敗在「埋門一腳」。《費馬大定理》寫的就是這個人類征服數學難題的艱苦歷程。

  我們當然無法理解,證明「勾股弦定理」只適用於平方,對整個數學界和人類征服自然的偉業有什麼作用,但正如影片中拉馬努金研究的「分割」,後來對天文學上黑洞的研究有重大貢獻一樣,「費馬大定理」的證明,也一定使數學以致其他科學的發展,登上一個新的台階。

  當然,數學家們攻克難關時,未必都知道後續的研究將帶來什麼成果,但他們心中一定有一種非凡的激情,他們要解開宇宙的奧秘,把造物主隱藏在事物表象下面的深刻的規律揭示出來,以此造福人類。

  一般人對印度的印象都是髒亂、落後、迷信、因循,但現在美國幾家科技大公司的高級管理人都是印度人,印度本土的軟件行業也居世界前列。或許他們的傳統文化太根深蒂固了,但他們畢竟還是聰明的人種──阿拉伯數字中的「0」,就是印度人發明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