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敬畏一棵老樹/九 木

時間:2016-07-17 03:15:33來源:大公網

  市新區的主幹道人民路,被市民稱作這座城市的形象之路,不僅因為市委市政府等主要機構坐落在此,幾處高大上的廣場花園帶來美麗風景,還因為這條路寬闊平坦,行道樹整齊,是綠化和衛生設施最好的一條路。

  就是這樣一條筆直的雙向六車道大路,卻在一間國際化大酒店附近委婉地出現了一處「梗」。說它委婉,是說這個「梗」並沒有影響到機動車道的暢通,但緊挨着的慢車道在這裏卻整整窄了二分之一,遠遠地看去,像大路的臂彎,挽着一處憩息的小島。

  小島被柵欄圍起,中間矗立着一株老樹。

  原來是一株老樹「梗」在了慢車道上。

  老樹盤根錯節,枝葉茂盛,撐起偌大一片綠色。老樹非名木,是鄉間隨處可見的臭椿。

  城市擴建,都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之勢。平房推地是必然,樹林也難以倖免,為何這樣一株老臭椿卻獨獨被如此保護,且佔盡路邊風光呢?

  坊間關於老樹的傳說,流傳最廣的有兩種:一說是多年前,這裏還是農村,樹的主人缺錢,想把這樹賣了,但每每砍伐便覺頭痛欲裂,運斧困難,於是作罷。後來賣與一木材商,但木材商也無法砍伐,買賣沒有做成。直到城市擴建拆遷,主人喬遷新居離開故土,這株老樹仍在;一說是修建這條道路時,旁邊的房屋樹木都被推平了,唯獨這棵老樹,挖掘機、推土機一靠前,準會發生故障,或熄火或翻車,一而再,再而三,難以施工,於是向上級彙報,更改初衷,把慢車道的二分之一留給這棵有神靈的老樹了。

  老樹幸運地留在了原地,一晃又是十多年,樹身已粗壯至三人合抱。春天滿眼翠綠,夏季濃蔭如蓋,深秋黃葉鋪地,隆冬巍巍峨峨。多年過去,數度自然災害已摧毀路邊樹木無數,但老樹巋然。前不久的颱風,許多城市建築甚至堅固的高炮都有倒塌,老樹只是飄落了一地的樹葉。

  人們說,老樹真的有神靈啊。

  老樹的傳說添加了新的內容不脛而走,逢農曆初一、十五,有不少人來上香,還有外地人驅車前來許願。老樹被繫上了一條條的紅絲帶,在風中飄動着,越發春意盎然了。周末,還有不少遊人前來拍照,老樹已成為城市一景。

  居住在老樹附近的社區,習慣傍晚散步去看老樹,看到綠蔭中絲帶紅艷、香火繚繞,總會讓人想起《詩經.小雅》中「維桑與梓,必恭敬止」的詩句,想起樹與人類,樹與家園,樹與文化傳承,一棵樹就是一部活着的歷史,它紀錄着歲月的滄桑,紀錄着人類和樹的相互依存。

  近年來,朝拜樹靈的人愈來愈多了,人們相信樹能給人類帶來蔭佑和福澤。相關部門也愈來愈重視,更換了護欄,掛上了名木標誌。

  傳說中老樹的主人是誰,它最早屬於哪個村莊,這些都不重要了。也許那個駕駛挖掘機或推土機的師傅,心中早有敬畏,不敢貿然摧毀這樣一棵堪比老人的大樹,用善意的謊言彙報上級,保護了大樹;也許道路的設計者壓根就沒有想過要砍伐它,早為它預留了一個慢車道上的小島,一切都渾然天成。坊間傳言的意圖在於保護大自然的生靈,老樹沒有在城市的大拆大建中倒下,這就是樹的幸運,也是城市和人的幸運。

  有靈性的老樹帶着它的故事和滄桑,站在路邊,櫛風沐雨,日日夜夜迎來送往。

  每天,這條路上南來北往的人們絡繹不絕。當車行至大樹路段,必減速慢行,而通過慢車道的電瓶車和自行車,大多停下,推車經過。有的車還緩緩鳴笛通過,表達對一棵樹的敬畏。

進入汽車時代/延 靜

  不久前因公務去上海,很想抽空見見常年生活在上海的妹妹。她是一九五九年大學畢業後去上海的,算來已五十七年,完全可以算是上海人了。

  飛機下午準點到達,我們入住機場附近的賓館,離晚上的活動還有兩個多小時,我們想趁這個空兒去看妹妹。但向接我們的司機一打聽,他問過地址後勸我「嚴重堵車,千萬不要去,來不及」。我對上海市區和交通情況滿眼漆黑,只能聽他的作罷。

  還好,第二天晚上有點時間,又趕上是周末,於是和外甥女聯繫,準備去妹妹家。「我去接您,很遠。」外甥女有車,毫不猶豫。我本來準備打車去,她不同意,說那樣費時間。次日傍晚,她來接我,車子一直開到樓前。我坐上車,直奔妹妹家槽寶路。上路才知,上海道路擁堵比北京有過之而無不及,特別當天是周末,堵車更加厲害,本來十五分鐘的路程,我們竟走了一個多小時。值得慶幸的是,我總算見到了妹妹,一起吃了晚飯。回去時,我想打車,外甥女堅持送我回去,她說:「這麼晚,都回家了,不會堵車。」果然,一路暢通,我們只用了十幾分鐘,就回到賓館。

  事後我不禁想,在現實生活中,車子是多麼重要。就我居住的社區而言,每到周末,不少人家的孩子,開車來社區接年邁的父母,到外面餐館用餐,或到郊區去遊覽,免得父母擠公車而勞累。擴大而言,不少裝修工、電腦修理工,也開着車來社區「上班」。連過去靠走路或騎自行車的郵遞員,現在也用上了電動車。

  近日在院子裏與鄰居閒聊,一位即將去北京郊區延慶度夏的老人告訴我,那裏度假村的條件不錯,環境優美且不說,溫度要比城裏低兩三度,夏天日子好過多了。我問他那麼遠怎麼去,他告訴我,孩子有車,送他們去。

  當然,沒車的人還是佔大多數,但汽車進入我們的生活,而且發展得很快,確是事實。北京汽車已超過五百萬輛,大體四人一輛車。上海也不低,就拿我妹妹家來說,她的兒子女兒都有車,周末接她到餐館用餐,或開車去附近景點遊覽。我不禁自問:我們離進入汽車時代還有多遠?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