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嶺南派著名畫家趙世光
【大公報訊】記者郭雨南報道:趙世光(1916-2007)是嶺南派著名畫家,其繪畫作品融會古今中外技法,擴大了中國畫題材,喜歡描繪新奇物象,並善於借物抒情,反映時代氣息。他舉辦過多次畫展,獲得許多獎項,且心繫教育,集資捐建中小學十餘所。今年是趙世光誕辰一百周年,其書畫展將於七月下旬在香港文化中心行政大樓四樓展覽館舉行。
趙世光於一九四八年拜嶺南畫派代表之一趙少昂為師,也成為嶺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子趙令彬說:「他是嶺南派的第三代,趙少昂是第二代,第一代有三個人,其中之一就是趙少昂的老師高其峰。」
嶺南畫派是廣東畫家組成的一個畫派,創建於晚清時期,是中國傳統國畫中的革命派,以創新為宗旨。嶺南畫派主張「折衷中西,融會古今」,吸收了東洋(日本)、西洋的一些方法,與中國傳統畫法相結合,融合中西繪畫之長,以革命的精神和強烈的時代責任感改造中國畫,並保持了傳統中國畫的筆墨特色。此外,嶺南派重視寫生以充實畫材,「寫生的重點是感受,與在家看電視、照片不同,要去現場才能真正的感受其韻味,親自與之交流,將個人感受表達出來。」趙令彬說。
取材新穎 題材廣闊
趙世光在傳承了嶺南派繪畫常見元素和精神題材之外,又有新的突破,取材新穎,題材廣闊,尤愛描繪異域奇花珍禽,具有地域特色。如其花卉題材作品《迎風招展舞胡姬》展現了與中國傳統蘭花不同的洋蘭,趙令彬介紹:「這種蘭花顏色鮮艷,形象各異。當時趙少昂也有畫這種蘭花,但只是少數品種,我父親畫了很多這方面的畫,充分反映出造物主的奇思妙想。」同樣,趙世光所描繪的熱帶魚也色彩艷麗、品種繁多。「父親在掌握了少昂大師的花鳥技法後決定將題材廣闊,於是搜集了各種奇花珍禽的資料來加以描繪,特別是熱帶雨林中的天堂鳥,和南非獨有的國花帝王花等,為中國花鳥畫帶來新鮮感,令人耳目一新。」
趙世光筆下的動物如老虎、鹿、黑熊等常被賦予靈動,借物抒情。
其作品《春暉圖》描寫了趙世光與其子女,將人性透入畫中,體現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另外,還有狼群圍攻黑熊的場面或貓頭鷹抓老鼠的畫作,「這些畫將動物之間的爭鬥描繪出來,表現大自然的動態,也暗喻人間的爭鬥。像有的畫作描寫鹿喝水,就沒有那麼動態,比較安靜,但也描繪出了這些動物即使在喝水的時候也要保持高度警惕的狀態。」趙令彬說,「當然這些與寫生很有關係,可以將其動感,真實的表達出來。」
趙氏「怪體」 尤為突出
除畫作外,趙世光的書法作品別具一格,「父親的書法涉足楷草隸篆等的多種字體,當中我們稱之為『怪體』的一種尤為突出,混入了草隸等字形及筆法,或有狂草或有金石等韻味。」
當被問及是否會畫父親所擅長的作品的時候,趙令彬說他雖然從父親那裏學得繪畫的技巧,但喜歡的卻是父親不怎麼創作的山水畫,「我父親的山水畫並不是很多,但我很喜歡山水畫。從小曾與父親學過花鳥,並學一些基本技法,但我會走自己的道路。剛開始就從一些山水畫中學習,因此除了嶺南派畫家畫法,我也學習了其他畫家,如李可染。畫▉畫一/劃一(一致)▉般是師傅帶徒弟,可以學到東西,但也有一個問題,就是會受師傅的限制。而我在畫畫時,會跟許多人學習,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同樣,趙令彬的畫作也是中西結合,「中國畫最重要的就是筆墨,但我的畫作的構圖基本上是用西方的透視,用色方面也是西洋畫方法,另外我也會吸取印象派畫法,但筆法上基本還是嶺南派。」
此次展覽包括了趙世光早年至晚期的作品,「這次展出有一批是比較有紀念性的,包括他在一九五八年的第一次個展,算是學習的總結。不是創作,是臨摹,但是將嶺南派精髓與傳統畫出,也是一種傳承。」趙令彬說。
「紀念趙世光誕辰一百周年書畫展」將展出趙世光習藝及創作歷程中較具代表性的作品,以及其弟子鍾仁、趙令彬、陳健群、黃應常的作品。該展覽於七月二十一日下午二時開幕,展期至七月二十五日下午六時。更多詳情可電二七一三三五四七,或瀏覽「香港美術研究會」臉譜專頁。 (香港美術研究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