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嗜書如命王漁洋/陸琴華

時間:2016-07-15 03:15:44來源:大公網

  「彈鋏歸來抱膝吟,侯門今似海門深。」這是孔尚任《廟尋王士禎》裏面的兩句詩,是說「漁洋龍門高峻,人不易見」。

  清代康熙年間的王漁洋,原名王士禛,山東新城人,也就是現在的桓台縣人。少年時居濟南,又常常以濟南人自稱。順治十六年,先擔任揚州推官,到後來的康熙四十三年,又出任刑部尚書,也就是說王漁洋是當時掌管清朝全國司法和刑獄的大臣,為清朝一品官員,說王漁洋位高權重一點兒不過分。王漁洋又以文人自居,常常「晝了公事,夜接詞人」。康熙十七年,受康熙皇帝召見,「賦詩稱旨,改翰林院侍講,遷侍讀,入仕南書房」,王漁洋更是「博學善詩文」,以至於選錄三百篇詩,定名《為御覽集》作進奉,成為清初文壇公認的盟主。因此慕名求見他的人一時間絡繹不絕,門庭若市,可是這些人往往又失望而歸。

  那時北京宣武門外下斜街的慈仁寺,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南城巨剎報國寺,位於廣安門內大街路北,白廣路北口對過,這兒書舖林立,攤點眾多,在京的文人雅士紛紛來此選購圖書。公務之餘,王漁洋也來這兒逛逛,發現有令自己心儀已久的書就激動萬分購買下來,比如他在《居易錄》中寫道:「官都下二十餘載,俸錢之入,盡以買書。嘗冬日過慈仁寺市,見孔安國《尚書大傳》,朱子《三禮經傳通解》,荀悅、袁宏《漢紀》,欲購之。異日侵晨往索,已為他人所有。歸來怊悵不可釋,病卧旬日始起。古稱書淫書癖,未知視予何如?自知玩物喪志故是一病,不能改也。」發現自己喜歡的書被人買走了,鬱悶生病了十天。王漁洋也曾經無錢買自己喜歡的書,就把暫時不穿的衣服拿到當舖換一些錢,比如他在《蠶尾集》卷九說:「予游宦三十年,不能以籝金遺子孫,唯嗜書之癖老而不衰。每聞士大夫有一秘本,輒借鈔其副。市肆逢善本,往往典衣購之。今予池北書庫所藏,雖不敢望四部七錄之萬一,然亦可以娛吾之老而忘吾之貧。」王漁洋逛慈仁寺書攤,大量購書,到了家徒四壁,負債度日的地步。

  一次,一個外地讀書人慕王漁洋的大名,就千里迢迢來到京城王漁洋的上班地點─南書房,卻不見王漁洋的身影。身為大清王朝的一品官員能到哪裏去呢?這個讀書人一臉茫然,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正在這個讀書人一籌莫展不知所措的時候,一名徐姓司寇從這讀書人面前經過。讀書人眼睛一亮,像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似地上前攔住徐司寇。徐司寇是王漁洋的僚屬,對王漁洋平時的行蹤瞭若指掌。當徐司寇得知讀書人打聽王漁洋下落時,反問讀書人:「今天初幾?」讀書人答:「初五。」徐司寇想也沒想,說:「你到慈仁寺書攤去找王大人吧。」原來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商販就會在慈仁寺出售圖書,以及其他諸如文物、古玩等,王漁洋忙完公務定會到那裏消磨時間。那時太陽已經快要落下去了,再不抓緊說不定書攤就要收市了,讀書人飛也似地朝慈仁寺趕去,到了慈仁寺那裏,果真見到了朝思暮想的王漁洋。這正像孔尚任在他的《廟尋王士禎》詩裏寫的那樣:「御車掃徑皆多事,只向慈仁廟裏尋。」

  作為大清王朝一品官員,王漁洋仍然具有那種不變的文人本色——嗜書如命。「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作為官員,特別是位高權重的官員要是不讀書,大都猥瑣粗俗卑鄙,面目可憎。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