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食相反映家教/鄭家豪

時間:2016-07-14 03:15:52來源:大公網

  友人相約吃飯,因為一項投資他同時約了銀行經理。

  這位銀行經理的食相,不期然地令我多看幾回。起初,他給我爽快的印象,無拘無束,話題不少。接下來,他漸漸專注於吃,把旁人都忘了,一籠蝦餃四件,很快吃去三件;一盅魚肚,他不停地吃,剩下一兩塊才放下筷子;一碟鳳爪上枱,低頭只管吃,不再說話,面前大堆碎骨;然後是灌湯餃、福建炒飯……吃得差不多了,喝了大口鐵觀音,向我們揮手打了個招呼,便起座離去。

  吃是福氣,「食得是福」,我是愛吃的人,喜歡與好吃的朋友進餐,大快朵頤,是一件賞心樂事,帶着滿足的感覺互相道別。

  遇上不吃東西的朋友一齊進餐,不少公認好吃的東西,該吃的時候不吃,打招呼請他吃還是反應冷淡,提不起興趣,整個進餐過程,大部分時間像我獨自進行,真沒多大趣味。然而,這位銀行經理的進食儀態,卻又使我感到太外露了。

  驟然想起一位友人的進食姿態令人印象難忘的情景,他習慣把筷子含在嘴裏,在我接觸到的情況下,總見他把這個習慣帶到朋友間的聚會上,無論是商界的邀宴,抑或官方的宴會,他都會把筷子含在嘴裏。用嘴含筷子本是孩子未經家人教導的習慣,漸漸長大,習慣應會隨着改變,友人已進入中年,怎麼還像個孩子?他每用一次筷子,便含筷子一次,夾一塊肉進口,筷子連同肉塊送入嘴巴,既嚼肉也嚼筷子,夾一塊魚,連着筷子一起嚼,扒一口飯,筷子隨着放進嘴裏嚼,一般來說,嚼飯比較慢,用的時間比較多,筷子在他嘴裏的時間更長。

  他的舉止,使席間的人一時不知所措,如果席間使用公筷,或用分着的方式,情況會好一些,不受直接影響,忍耐他咀嚼筷子就是了,朋友之間聚會,彼此相熟關係,有時免用公筷,這就要接受他把嘴裏含過帶着唾液的筷子接觸食物,這種情況出現了,你吃下去還是離席呢?他的動作持續、反覆,假設宴席吃一小時,這小時內粗略地算,他起碼三數十次把筷子含在嘴裏,誰忍受得了別人的口水,看着也受不了,更不用說「食口水」,他的食相十分核突,他的進食習慣壞極,卻容許壞習慣伴隨自己大半生,真的不可理喻。比較起來,銀行經理餓狼似地大嚼,失了儀態,還不至影響他人食欲。

  小時候父母管教從嚴,飲食須守規矩,規矩是很多套的,什麼場面該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嚴格至午飯晚飯各有一套規矩,全家大人小孩坐到餐桌,每人向比自己輩分高、年紀大的長輩請禮,說一句話,如果向父親請禮,這句話便說:「爸爸,吃飯!」對兄長說:「大哥,吃飯!」向所有長輩請安了,包括祖父母、父母親、姑媽、叔叔、大哥、二姐、三姐,才起筷進食。全家一直遵守家教,長兄說過,日佔時期生活貧困,吃粥過日,家教卻沒有改變,直至我成長出外謀生,回家祭祖,年事漸高,家裏仍保留這習慣和規矩。

  母親孜孜不倦從我們小時候教導,夾着不能「飛象過河」,筷子不可伸到對面,不能將餸菜翻來翻去,不能揀吃,夾起來的不能放下再夾另一塊,好吃的食物不能多吃,要留給別人,喝湯不可發出聲響,否則像豬吃東西,人家就不好受了……

  她一再教導,食相反映家教,進食講求禮儀,不可失禮於人,這些話至今句句不忘。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