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中文系陳思和教授說:美食家是不做菜的。無所不吃,吃遍天下後得了糖尿病、痛風、「三高」,想吃又不敢吃才有可能成為美食家。吃是私密事件,口味無法傳遞、無法共享。台灣著名女作家李昂卻說:愛吃、能吃、敢吃就能成為美食家。米芝蓮「小紅書」被吃客奉為圭臬,可見世間美食自有標準,可以超越地域限制。
以上兩位當代華文文學的著名學者和作家言辭便給,談鋒甚健,恰好還都是美食家,對飲食之道素有研究。在五月底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舉辦的「懷舊與現代都市工作坊」上,他們碰到「吃」這個話題時興趣盎然,感情澎湃。
實際上,與會的其他作家、學者如葉兆言、方方、焦桐等對飲食也別有會心。在他們的描述中,周作人不是美食家,汪曾祺不是美食家,陸文夫也不是美食家。這些人或口味偏狹,或胃口不佳,或見識短淺,都只是通過文學紙上談兵,虛張聲勢,卻被讀者誤認為「美食家」。
我原本以為有錢,有閒,有文化就能成為美食家,不想還有那麼多名堂。其實,「偽美食家」文人創作美食文學正說明了文字的重要性。稍縱即逝的美食體驗需要通過文字表述、呈現才能傳播,而對美食的論述還能確立權威,構建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