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南朝進入全盛期,各種文學思想發展蓬勃,簡言之姑可採用周勛初歸納的三種取向:一為裴子野代表的守舊派,二為徐攡、蕭綱代表的趨新派,三為梁武帝、蕭統父子代表的折衷派。長子蕭統、三子蕭綱為一母所生,但成長環境大為不同。梁代建立,年僅一歲的蕭統便立為儲君,接受正統儒家教育。蕭統成年後,和幕僚纂修《昭明文選》,成為現存最早的文學總集;此書所收篇章雖詳近略遠,但畢竟崇尚雅正,故隋唐之世仍受推崇。
蕭綱受封晉安王,本無繼位機會,因此教育也較多元化。蕭綱六歲時,梁武帝派徐攡擔任侍讀,不僅教導儒家經典,也誘發了蕭綱的詩癖。然而徐攡引導蕭綱所寫的,竟多為「淫靡浮艷」之作。武帝大為光火,召徐攡進宮責問。誰知徐攡「應對明敏,辭義可觀」,當下令武帝消了氣。兩人竟討論起五經及子史大義,徐攡應答如響,使武帝讚嘆不已,從此不再干涉蕭綱作詩。梁武帝如此態度,並不令人費解:他本為才子,登基後卻難以繼續創作艷情詩,看到愛子如此,大概會滋生一種補償心理。此後,武帝更稱蕭綱為「吾家之東阿(曹植)」,足見他對此子的欣賞。
人算不如天算。中大通三年(五三一年),年僅三十一歲的蕭統病逝,蕭綱出乎意料地繼任太子,這一年因此可說是梁代文學的分水嶺。蕭綱入主東宮後致函七弟蕭繹,認為「京師文體,懦鈍殊常」,大約在不點名批評兄長蕭統倡導的雅正文風。為改變這種局面,蕭綱採取了兩種方法:一是致力創作艷情的宮體詩(「宮」指東宮),一是授意徐攡之子徐陵編纂《玉臺新詠》,既與《文選》抗軛,也為宮體詩梳理譜系。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