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佛寺布局/陳天權

時間:2016-07-13 03:15:59來源:大公網

  圖:妙法寺的萬佛寶殿及旁邊的綜合大樓

  傳統佛寺多採用「伽藍七堂」形式,即包含約七種不同用途的建築物。其中殿堂排列在中軸線上,次要的房屋分布兩側。但香港受地理環境限制,有時無法將各殿堂一字排開,唯有向高空發展,屯門妙法寺是較早出現這種布局的寺院。

  妙法寺的開山住持是洗塵法師和金山法師,他們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南下香港,初時在中環創辦妙法精舍,一九六○年購下屯門藍地的張苑開闢十方道場,取名妙法寺,並設安養所和內明學院。其後在寺旁開辦英文中學,並興建三層高的萬佛寶殿,一九八○年落成。

  萬佛寶殿因地制宜,殿堂由下向上分布。正門中央供奉彌勒佛,兩旁站立四大天王。二樓為法堂,亦作齋堂之用。最高一層為大雄寶殿,供奉橫三世佛。殿內牆壁鑲嵌萬佛瓷像,兩側分立十六羅漢,天花繪了佛陀故事,佛龕後方奉以千手觀音,一般佛殿所見到的布局在這裏都可找到。

  妙法寺在九十年代末擴建,拆去內明學院校舍,興建一座集佛殿、圖書館、講堂、辦事處和停車場於一身的七層高綜合大樓,二○一○年落成。正門入口供奉彌勒佛,二樓為觀音殿和韋馱殿,並置四大天王。最高一層是蓮花大殿,供奉一佛二菩薩二尊者。大樓的殿堂布局同樣採用垂直方向,佛菩薩像逐層安奉,善信拾級而上,猶如登山禮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