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莫迪里阿尼回顧特展觀後感/王 加

時間:2016-07-12 03:15:48來源:大公網

 

 

  圖:畢加索曾經收藏的莫迪畫作《深色頭髮的女孩坐像》   作者供圖

  在一部二○○四年由 安 迪 . 加 西 亞 ( Andy Garcia) 主 演 的傳記影片中,莫迪里阿尼與畢加索的關係被刻畫成亦敵亦友。而現實當中,應於一九○六年初識的二人私交並未像片中那般冷漠,始終相互尊重。莫迪不僅為畢加索畫過肖像(此次特展未能展出),還曾多次表現出對和他同齡的這個西班牙人藝術天賦的傾慕,甚至稱讚他為 「天才」。待莫迪去世數年後,畢加索買下了他創作的《深色頭髮的女孩坐像》,直至去世仍留存在他的個人收藏中,也客觀印證了二人的惺惺相惜。

  該怎樣評價莫迪的一生?相比之下,莫扎特(Mozart)和拉斐爾(Raphael)等人似乎更適合 「天妒英才」這個詞彙。莫迪里阿尼,身為一個激情洋溢的意大利人有着典型波希米亞人的生活方式,注定了他英年早逝的悲劇。在某種程度上,他和卡拉瓦喬( Caravaggio)有着相似的、 「不作就不會死」的 「自殘」屬性,得天獨厚的天賦與才華被各自難以捉摸的 「藝術家」性格所累。二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卡拉瓦喬性格中暴戾血腥的一面在他的畫中被展現得淋漓盡致,而觀者卻在莫迪所有的肖像畫中絲毫感受不到他本性中的隨性與不羈。威尼斯的求學經歷,少年養病期間在羅馬和佛羅倫斯的耳濡目染,這些西方經典藝術的浸淫使得莫迪里阿尼無論在日後雕塑和繪畫創作中,都展露出純粹的、毫無雜質的特性。有異於畢加索作品中的灑脫和商業氣息,不同於夏加爾畫中夢幻的美好與宗教虔誠的神性,更有別於米羅藝術中的童真,在莫迪里阿尼的時代,他是那樣特立獨行地存在着。莫迪本人是世俗的,但他留給人們的作品,則展露出他世俗外表之下,骨子裏高貴的靈魂。

  在我看來,於莫迪,成也巴黎,敗也巴黎。

  莫迪於一九○六年去到眾星雲集的巴黎,在初期海納百川之後,能夠在秉持西方傳統藝術傳承的同時,擁有超越時代的獨立視角和獨特表達方式,着實難能可貴。他的天賦遠勝畢加索,擁有和夏加爾(Marc Chagall )一樣羨煞旁人的愛情,職業走向遠比梵高(Vincent Van Gogh)幸運,但桀驁不羈的他卻選擇像卡拉瓦喬一樣活着,在聲色犬馬的巴黎遊走在浪漫與浪蕩之間:他依靠藥物和酒精獲取繪畫靈感,卻也侵蝕着他本就有恙在身的脆弱軀體。或許他萬萬不會預料到,曾欣賞勞特列克作品的他,二人最終的相似之處竟然是在相近的年齡暴斃。摯愛他的珍妮在他去世後一天懷着八個月身孕跳樓殉情,而由於珍妮父母的百般阻撓,生前深愛着的二人甚至在離世十年後方得合葬在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如此看來,莫迪的結局甚至比梵高還要淒慘悲涼。或許,從莫迪里阿尼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短暫且悲情的一生。

  我們永遠無法想像,在完全擺脫了立體主義,進而獨創出他那兼具傳統造型和現代表現方式的雕塑和肖像畫風格之際,如果莫迪里阿尼能活到和畢加索相近的年紀,他將會給我們帶來什麼?這是莫迪的不甘,是我們的遺憾,或許也是畢加索臨終前的哀嘆。(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