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姚璐及其作品《虞山泊州圖》 大公報實習記者王姍姍攝
【大公報訊】記者郭雨南、實習記者王姍姍報道:由香港大學(港大)美術博物館與中央美術學院(中央美院)美術館合作舉辦的「時代的跨度:中國當代影像與北宋時期審美思潮的回望」創新展覽,七月八日在港大美術博物館馮平山樓一樓舉行傳媒導覽,七月九日舉行了開幕禮和座談會。
該展覽展出來自中央美院的姚璐、王川與繆曉春的攝影與視像作品。三位以獨有的創作形式和新穎的藝術表現,在當下中國文化現象的前提下,探討當代藝術創作與傳統文化的美學關係。姚璐、王川出席傳媒導覽,繆曉春未能出席。
「龍」體現當下集體心理
王川的《再聚焦:龍》系列作品以「龍」為主題,「龍」在中國有其獨特的文化象徵,但在王川的作品中卻有多樣的寓意,而這些影像語言代表?他對這個時代的觀感。作品中較為特別的是將像素化的模糊圖像與清晰圖像混合,視覺效果與「聚焦」極為相似,這被王川稱為「再聚焦」。王川說他關注的是傳統藝術在中國現代的存在狀態,包括傳統藝術是如何被延續的、如何被改變的、如何消失的。他的這一系列作品產生的原因是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有一家餐廳將「龍」圖騰擺設在廚房,引發了他的深思,亦想找出現代人如何對待這一傳統文化符號。他行走了六千多公里,前往七、八個省實地拍攝,運用「再聚焦」這一方法用圖像與觀者溝通。結果發現人們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龍」的護佑,但同時它也面臨?前所未有的輕慢和敷衍。五花八門民間版本的「龍」讓他確認了其作為文化現象的普遍性和多樣化。這種現象是傳統文化在當下傳承的縮影,也是當下集體心理的體現。
欲揚先抑的反差諷刺
姚璐的《遮蔽與重構》運用傳統的繪畫形式來表現當代中國的樣貌。他將被「防塵布」覆蓋的土堆和垃圾再創造,以傳統的山水形式,描繪了中國在不斷發展中對環境所帶來的破壞。遠觀姚璐的作品,似乎看到的是一幅幅山水畫,近看則又回歸現實,他將傳統與當代相結合,讓觀者感受其獨特的內涵。
姚璐說,他的作品靈感來源是在北京申奧成功之後,北京的垃圾堆驟增,為了防止垃圾堆灰塵四處飛揚,清潔部門在垃圾堆上蓋上了綠色的塑料布,遠看很像宋、清山水畫,便拍了很多這樣的照片。後來在電腦上一步步實踐、合成,並加上題詞、印章便產生了這個系列的畫展。他說之所以用山水題材是因為這一題材最能反映歷代中國文人的精神境界和美學修養,很多文人都寄情於山水。而他卻用垃圾來表達「雋秀」的山水,用的是一種欲揚先抑的反差諷刺,反映當代人對環境、對過去的態度,呼籲人們珍惜過去,保護環境,重新審視傳統藝術。
繆曉春的《灰飛▉煙滅/湮滅(埋沒)▉》以三維動畫和錄像片段,顯示出肥皂泡組成的人物形象,稍縱即逝,有如生命的短暫及脆弱,即使這樣,卻依舊在製造?驚天動地或毀天毀地的事業。
該展覽展期至九月四日。港大美術博物館位於香港薄扶林般咸道90號。查詢詳情可瀏覽網址:www.hkumag.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