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回家小住,晚餐桌上居然每次都要剩下飯菜。父母年事漸高,又無廉頗秀肌肉、反問「尚能飯否」的雅興,只擔心吃多了不受用。不過,他們的飲食習慣有一項始終未變:吃米飯才算正經用餐。
周作人說紹興「舊式老輩」哪怕吃了再多頓的麵條、餛飩、糕點,都照樣告訴別人自己胃口不開,因為「點心不能當飯」。傳統以米飯而非麵食為主食的南方人可能多少都有點「無飯不飽」的情結。與此對照,喜愛點心的則多為追求生活情趣者,因為「食不求飽」本身就暗示了某種經濟基礎和審美追求。
周作人說:「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他嚮往「安閒而豐腴」的古典文化,批評現代中國「乾燥粗鄙」,還從北京茶食的缺陷談到美學理想:優雅、樸素,正如他激賞的日本茶食。他概括日本茶道的精粹為「忙裏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的現世享樂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追求精緻生活也許會被批為小資情調,然而在不完美的現實中尋找一點小確幸也未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