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讀網的感覺並不完全相同,但是任何肯定其一否定另一的做法則無疑是十分錯誤的。
相對於讀網,讀書是非常傳統也是非常認真的一件事。當你端坐書桌之前,手捧一本心愛的讀物的時候,那感覺往往有些神聖:書,在古人眼裏,是有千鐘粟、顏如玉、黃金屋的,它可是我們「入世」的一塊敲門磚;借助於它,我們可以通向「理想王國」─或錢場、或官場、或夢想、或其他。所以,有條件者常常會對書櫥或者書櫃之類供奉,以手不釋卷為榮。而「讀書破萬卷」則成為知識淵博、無所不通的象徵。
讀網是伴隨着網絡和電腦而誕生的新生事物。相對於讀書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讀網對於中國多數讀者來說,也不過二十來年的歷史。而但凡新生事物,對於人們來說,一是有一個熟悉過程,二是有一個適應過程。熟悉主要是從認識角度來說的,這相對於後者還要容易一些,主要是時間問題;適應則要複雜得多,有心理上的、情感上的、方法上的等諸多問題。比如說,對於那些早已熟悉也適應了讀書的人們來說,對讀網可能需要一個緩慢的接受與認同的過程;對於讀網的價值認定與提高,自然也需要耐心和等待。
不要小看或者歧視讀網,事實上讀網也有它自身的很多優勢,比如說,靈活和輕鬆。具體而言,在一個屬於網絡和電腦的時代,我們幾乎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可以讀網,如飛機場、火車站、汽車站、酒店等等。筆記本電腦之外,如今又有了具有上網瀏覽功能的手機讓我們讀網。而相對於讀書的凝重,讀網則輕鬆很多:我們可以在不同題材、不同主題、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網絡讀物如電子書、網文、網貼之間隨時進行切換,挑我們感興趣的來讀。
屬於讀書的時代,作為讀者的我們需要很好的記性,否則,前面讀後面忘,收穫將十分有限。而在一個屬於網絡和電腦的時代,我們讀網記性差點並不要緊,只要我們不是十分健忘,只要我們懂得基本方法也就行了。舉例說,「有朋自遠方來」這句話,我們假如曾經讀過,可一時忘記了是在什麼地方讀到的以及它是什麼意思全不要緊,我們可以借助於各類搜尋器迅捷地查找到它的出處、意思。也因此,即便是我們沒有錢鍾書們那樣好的記性與專業知識和水準,我們也可以在某些問題上擁有與他們一樣的認知─舉凡當今之世那些大家巨匠們的最新學術成果與對這世界、對人生、對社會的基本看法,我們都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得,這是從前讀書的時代不能夠比擬的。
「書」總是與「規範」、「正統」等相聯繫,而「網文」則更具開放性與自由度,因為網絡管理本身有一定難度,也因為這些本來就是它們的特點,因此,享受「網文」成為這個時代的人們的一種權利,也可以說是福利。從中汲取各種營養,滋養我們的思想,豐富我們的生活,成為這個時代的人們的一種幸福。
讀書為什麼不能與讀網並行?兩者完全可以相互補充,優勢互補,讓我們的思想既可以自由飛翔,又不至脫軌,讓普羅大眾與知識大家至少在某些方面實現平等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