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長者的生活,確實有喜有悲,最近兩宗不同事件,既反映了長者的困難狀態,也展示了人間的溫情。
從前我們只會形容年長的人士為老人家,隨?社會開放和進步,我們為不同社群互相包容,並多為他人設想,故此衍生更多具禮貌性的稱呼或用語,令人更易接受和欣慰。現在我們不單稱呼老人家為長者,有時亦會昵稱「老友記」,更具文化氣息的是「銀髮族」。
不少「銀髮族」曾經是社會上打拚得最激烈的一群,本身經濟能力不差,而且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故此退休後並不甘於寂寞,希望繼續發揮自己的能力,貢獻社會。因此,好些「銀髮族」會組合一起,自創社會企業,以不牟利的形式經營小生意,服務社群。荔枝角的饒宗頤文化館,原本有一間由社會企業管理的餐廳名為銀杏館。顧名思義,銀杏館由一批長者管理及營運,食物都以清淡菜式為主,加上環境清幽雅致,故此一直頗受愛好休閒人士歡迎。然而,銀杏館經營三年之後,基於租約屆滿原因,可能被迫結業。不論該館最終的命運如何,確實是浪費了「銀髮族」當初付出的魄力和心血。
另一邊廂,旺角有一位售賣報紙為生的老人家,每晚以報檔為家,被人稱為「睡婆婆」。她無依無靠,仍然自食其力,卻被無良賊人於半夜搶劫。其後,各方善心人施與援手,既有人送贈睡袋,亦有人以五百元購買一份報紙。凡此種種,都見證了香港人關顧「銀髮族」的狀況,相信大家不會無動於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