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看見什麼 畫什麼\虎哥

時間:2016-07-07 03:15:24來源:大公網

  前段時間莫奈的畫作在香港展出,大師的作品自然難得一見,策展也是非常成功,展覽分為四個區域對應法國或歐洲的特定地點,更吸引人的是設置了多媒體區,將當年相關地區的景色與現在的面貌做一個對比。我想這個也是吸引那麼多人的原因所在。

  看畫展的時候,我時常在想究竟要從經過畫家的眼睛和思維而產生的線條和油墨中看到些什麼?藝術若是那麼難懂,只為少數人所領悟,大眾欣賞是要得到些什麼?籠而統之的來說,欣賞藝術是為了得到美。若只是捕捉視覺新鮮感的美,畫作自是不如實景來的真切和吸引,或者不如攝影來的真實和立體。我覺得,經過人重構的東西最閃耀的吸引就來自於重構本身的手法。完全的業餘者,如我,通過一幅畫看到別人眼中的世界,看到經過藝術家過濾的信息,看到他們內心的投射,這個是非常豐富的。

  我有一位摯友,是年輕的版畫家,名字很美,白小荷。她經常不厭其煩的給我做美術啟迪。按我的理解,版畫是兩次創作凝結的畫作。先要刻板,再要印刷,用油墨或水性染料著色。用刀的力道、濕潤紙張的程度、著色的深淺疊加等等都依靠的畫家本身的靈感和經驗。幾年前到杭州去參加她的畫展,有一幅畫讓我感受很特別,畫的名字叫《悟空》,底色是有點鐵鏽感覺的紅色,一隻面色安詳的猩猩做出擁抱狀,懷抱裏卻是空的。站在這幅畫面前,我感受很獨特,有些不是那麼「悲傷的悲傷」。後來我跟她聊起來,我說我看到這幅畫第一感覺就是孤獨。她說在這一系列畫中,她試圖將兩個人、兩個物體或者動物擁抱或者連接到一起的動作抽離掉其中一方,只留一個形象在畫面裏。畫作的原型可能是生活中的一些場景,他們本來是成對的,另一半沒了,她的重構中要重現這種缺失感,我們在情緒化的時候或許可能置身這種感覺中去幻想未知的溫暖,也可能是去體會逝去的溫存,也許是對未來戲劇性的想像。但畫面呈現出來的都是如這隻猩猩一樣,是平和的。這可能就是經過畫家眼睛和思維後,我們世界的一種狀態吧。

  每張畫都帶著創作者獨特的氣質,感受氣質也是看畫展很棒的一種目標。莫奈最初的畫風著重展現地貌的神韻,個人風格建立後就日趨抽象,這個過程可以看出大師繪畫氣質的變化。畫家作畫就是一個跟自己相處的過程,如果我們通過工作更了解自己的能力一樣,透過創作他們可以不斷地認識自己,不斷修正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小荷的畫裏總讓我覺得有些孤獨,這種孤獨也許就是她獨特的氣質。我曾經長期用她的一幅畫做電腦桌面,靈感其實是北京有一段時間總下雨,烏雲壓頂,開著車走在路上天邊突然開了一條縫,陽光透過來,那一瞬間覺得很感動。

  這幅畫叫做《偶然發光的把戲被稱作奇跡》,色彩上整體偏冷,光感並不是陽光灑下來的感覺,但畫面深處給人的感覺是暖的。我覺得這似乎對慣性的一種諷刺,或者說對驚喜的淡然,其實都是源自對生活的被動習慣吧。有時候氣質可能畫家需要觀者來提示,這可能就是欣賞者對於創作者的意義。

  有次我問她,畫家為什麼要畫畫,她說在這個世界看了很多,總要有個輸出的口子,畫家正好擅長畫。看見什麼就去畫它觸動自己的那一點。我們找到了那一點,那就是共鳴了吧。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