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大家「酒範兒」\白頭翁

時間:2016-07-06 03:15:47來源:大公網

  梅貽琦先生可謂大家,被清華人譽為「終身校長」。抗戰時期,清華、北大、南開組成西南聯大,梅先生任西南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兼清華大學校長。清華人沒人不「拜」梅校長的,不知梅校長的清華人乃數典忘祖。

  梅先生長臉高顴、大耳、雖戴眼鏡,兩眼仍神采奕奕。一身君子氣,座上皆鴻儒。

  梅先生喝酒是大家風範。喝酒如雅士吟詩,儒家讀經,不緊不慢不慌不亂,儒而有道,凡給梅先生敬酒者,梅先生無一不應,笑而有禮,你說喝多少就喝多少,你說怎麼喝就怎麼喝,你吃喝好了就打住。梅先生嗜酒,但見過梅先生喝高了的人極少,中國著名考古大師李濟說他見過。

  我以為梅貽琦先生是「酒範」中的君子,原因有二,一是自身修養,二是酒量頗大,和一般人喝酒如左手托泰山,右手抱嬰兒。

  一九四七年四月二十七日,清華大學三十六周年校慶,又逢抗戰勝利,清華學子和各種名人在清華大學體育場歡慶。有說擺了二十桌酒席的,有說擺了十桌酒席,查不到準確紀錄。但群情激奮,滿場歡樂,為母校慶生,為抗戰慶勝。與梅校長敬酒的排成一長列,梅先生一臉由衷的微笑,雙手捧杯一一共飲。還是梅先生的飲酒風格,敬酒者喝多少,他喝多少,然後又一一到每桌還禮,同喜同賀。

  梅貽琦校長那天喝了多少酒說法也不一,有經歷者雲梅校長喝了足有四十多杯,也有人說至少喝了三斤酒。

  酒席畢,梅貽琦還陪同北大校長胡適、西南聯大訓導長兼昆明師範學院院長查良釗、南開大學秘書長黃鈺生走出體育場拍影留念。校長有句名言,至今振聾發聵,「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校長中,包括北京的清華大學和台灣的清華大學,君子之飲者,再無梅貽琦也。

  上世紀初,中國出了兩位大家:「南陳北李」,江南(安徽安慶)的陳獨秀,江北(河北樂亭)的李大釗。

  現在我們給陳獨秀的「桂冠」,我歷數至少有十頂,偉大的革命家、傑出的政治思想家、偉大的思想啟蒙家、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中國共產黨最主要的創始人等等。毛澤東曾經衷心地崇敬過他,深受陳獨秀的影響。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陳獨秀就不可能在那個年代有了共產黨。

  但陳晚年坎坷,生活淒慘,屢遭不幸,我歷數陳頭上的「帽子」亦不下十頂,右傾本位主義的頭子、葬送第一次大革命的兇手、叛徒、特務、托派頭子,甚至說他是漢奸等等。因反對黨中央的政治路線,被開除出黨,又被國民黨關進大牢,幾乎死於非命。

  出獄後,一無所有的陳獨秀飄零回到老家窮困潦倒,難以為生,靠賣文勉強活下去。但國民黨的達官貴人、國民政府甚至共產黨的組織送去的金錢,陳獨秀一概不受,全部退回,寧可受窮受困,但朋友送來的酒全部照收不虞。

  陳獨秀嗜酒。人之困悶之極,何在解憂?何以訴說?陳獨秀喝酒是獨自一人喝獨酒悶酒,喝文酒慢酒,有時候能從傍晚喝到黎明。月夜如水,江水如天。陳獨斟獨飲,無聲無語,陳獨秀為何而酒?為何而醉?

  李大釗,河北樂亭人,娶的是樂亭老家媳婦,夫人趙紉蘭比他大六歲且小腳無文化,但夫妻相敬如賓。李大釗在北京買的四合院,專門為夫人盤了炕。李大釗喝酒亦有規矩,在家只喝一種極便宜的「土酒」,樂亭出的一種地方高粱燒酒。我專程去樂亭找過這種樂亭白,老人們還有些印象,縣誌上都沒有記載,失傳消亡了。李大釗不是喝不起好酒,當年李大釗是北平最著名的大學教授,工資加講課費,一個月大洋四五百塊,而當時在北京一個四合院也不過賣五六百塊大洋。

  李大釗極少應酬。回家吃飯,夫人總是四個家鄉小涼菜上桌,一壺家鄉樂亭白,兩個唐山瓷酒盅擺好。李不喝悶酒,他要和夫人聊著說著外面的見聞,邊說邊笑邊喝酒,夫人在家悶了一天,他要給夫人解悶。

  喝多少酒?是由趙紉蘭管,趙紉蘭只飲一杯,當她把自己杯中酒喝完時,就撤酒上熱菜上熱飯,看似笑意,確有哲理,大家喝酒有學問。

  章太炎是公推的大家,只說一句,魯迅是其弟子。章太炎作過大官,當過袁世凱國民政府的東三省籌邊使,是個權力很大的正省部級官員。章太炎作過大學問,堪稱國學大師,四書五經無所不能,天下學問,可問章某一人,後收魯迅、周作人為弟子。

  章太炎喝酒出名,有一外號「章瘋子」,血氣方剛,瘋勁上來天不怕地不怕鬼不怕神不怕,最厲害的是不懼權勢。

  他作了袁世凱的官,袁世凱也極度欣賞他的才,也想借助章太炎的名,推行他的專制政治。但章太炎不吃這一套,當他發現袁世凱不是「中國的華盛頓」,而是「中國的拿破侖」,他誤上「賊船」後,勃然大怒,勃然「大瘋」,竟然一身破衣爛衫,蓬頭垢面,手搖團扇,其瘋狀如同濟公和尚。關鍵是扇下繫著袁世凱親授給他的二級大勳章,徑直奔赴袁世凱的大總統府。章太炎誰敢擋?袁大總統不敢見,章太炎就大鬧總統府。不但在總統府內大廳當中跳著腳大罵袁世凱,而且拿起手杖將袁大總統府內器物砸了個稀裏嘩啦。章太炎的膽真夠大,東三省的張作霖見袁大總統時都不敢正坐在沙發上,只是顛起屁股,恭恭敬敬地坐個小沿,累得張作霖出了一身透汗。袁世凱彷彿欠下章太炎的,他把章太炎軟禁在北平龍泉寺,依然待若上賓,吃喝隨意,每月還發給五百元工資,下邊侍者私下說,這位拄著枴杖的乾巴老漢八成是大總統他爹。章太炎每餐必酒,必陳年好酒,兩位侍者左右伺侯給斟酒,講究酒要斟滿,滿到齊沿,又不允許溢出一滴。

  章太炎真行,酒一沾唇就開口大罵袁世凱,酒喝得越多,越好,越高興,罵語就越妙語連珠,歷數袁氏罪狀,其言要殺「袁皇帝」,把下邊監視他的人都嚇得冷汗嗖嗖。喝到微醉時,「章瘋子」又是摔盤又是砸碗,還邀侍者一塊共飲,嚇得人們齊說不會飲!大家都盼「章瘋子」趕快喝醉了,因為章太炎喝醉了,仰天一睡,鼾聲如雷,再不罵他們的大總統了。

  原來大家醉酒和凡人醉酒一樣。

  魯迅稱大家恐怕沒有人提出異議。   魯迅給後人的印象是抽煙兇,手不離煙。其實大先生亦是喝酒的好手,魯迅喜歡飲酒,飲家鄉紹興的黃酒。

  魯迅每有喜事必有一醉,每逢有朋自遠方而來必以酒相待,學生請魯迅先生相聚必敬酒。魯迅喝酒是以興致心情論,高興了,可以連喝幾杯,可以主動敬酒,也經常舉杯為敬,乾杯為敬,魯迅很懂得酒場上的規矩。

  學生們都願意請魯迅先生小酌,因為這時候,魯迅先生左手持煙,右手擎杯,會滔滔不絕,妙語連珠,讓人受益非淺,讓人有與君一席酒,勝讀十年書之感。

  魯迅是大家飲酒,他只飲家鄉紹興黃酒,別的酒滴酒不沾。

  魯迅的弟弟周作人也可算中國文學界的大家,北大着名教授,著作等身,雖然晚節未保,但似乎並未動搖他在中國文學界大家的地位。坦率地說,魯迅的長相不敢恭維,想當年身為其學生的許廣平年輕漂亮看上魯迅絕非以貌取人;而其二弟周作人更讓周家慚愧,矮個、禿額、扁臉、小眼,但確有才。

  周作人留學日本,娶日本媳婦,喜歡日本料理。周作人也嗜酒,和他家大先生不同,他什麼酒都喝,且酒量不小,未曾聽說他喝醉,但他對日本清酒情有獨鍾,周作人也是日本酒的品酒專家。

  胡適先生喝酒有故事。想當年,胡適曾與曹誠英戀愛,又鬧著要和家鄉的老婆江冬秀離婚,兩邊都如火如荼。胡適髮妻江冬秀極有個性,把住婚姻底線嚴防死守,手執菜刀對胡適說,你要離婚,我就先殺了同你生的兩個兒子,胡適不敢,又極苦悶,就借酒澆愁,一個人喝苦酒、悶酒,曾一氣喝下十碗酒,竟不醉、不暈,提筆給江冬秀的大姐寫信,文字、條理絲毫不亂,胡適酒量乃海量,非一般文人能比。

  上世紀二十年代,胡適時任上海公學校長,有些教授同仁向胡適請教何為「四而」?胡適之學問可謂學貫中西,但這「四而」卻把這位大學問家考住了。胡適好臉面,答應待考,私下打問方知上海泥城橋開了一間酒館名為「四而樓」,引得一些去過酒樓喝過酒的人議論紛紛,但終無一解,胡適反覆琢磨終不得要領,到底是什麼典故?什麼出處?似乎四書五經中俱無。胡先生學風好,擇一日,便登酒樓探所以,又不能問得太唐突,便坐下喝酒。這可能是胡適一生中唯一一次自斟自飲。悄然問酒樓的夥計,何為「四而」?沒想到酒樓的夥計笑而答道:三壺不下樓。原來來此專程探問四而為何論之客多矣,故酒樓有一規定,非叫三壺不得而知。胡適哈哈大笑,難得悠閒,難得消遣,難得一醉。一人飲酒猶如獨自喝茶,也有味道。

  胡適萬萬沒想到,四而樓取自《三字經》。胡先生請教《三字經》中未有四而出處。答曰:《三字經》中「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有四個而否?取其四而也,意在一本萬利也。胡適先生大笑,幾乎噴飯,酒步走出「四而樓」。胡先生一生少醉,這可能是胡適難得的一醉。 (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