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美國人的人生總結成三個階段:兒童的天堂、成人的戰場、老人的墳場。這個總結不一定準確,但至少可以說明,在美國,孩子的重要性遠超老人,孩子高於一切;同樣的事情在傳統的中國,則反之,例如中國人的「萬事孝為先」,是把老者放在首位的。
布萊根婦女醫院的每個普通嬰兒室有四個孩子,兩個護士。我算了一下,按照八小時輪班制,加上周六、周日、節假日、年假,平均一個新生兒需要四個半護士。這還僅僅是普通嬰兒室,如果是早產嬰兒室,所需的比例更高。
我頻繁去探望女兒,在那裏坐坐,和護士聊聊天。
有一次,我路過早產兒護理區,無意間看見一幕情景,令我止步。那是一個用布簾隔成的獨立空間,兩道布簾之間沒有關防,形成一道縫隙。透過那縫隙,我看見一位護士的手掌裏蜷縮著一個小人兒,太小了,只有一隻尚未成年的小老鼠大小,可他又實實在在是一個人形。在護士的手裏,他約佔一隻手掌面積的五分之三,卻頭、身、手、腿樣樣俱全,應有盡有。那位護士左手托著他,右手小心翼翼地給他清洗整理。
我嚇了一跳,怎麼會有這麼袖珍的人兒?最多懷孕四五個月吧,怎麼就早早地離開了母體?我心裏一陣難過,難過得以至於影響了我當晚的食欲。
難過之餘,我感觸有二。
在體外孕育胎兒,還有什麼超乎其上而更艱難的工作嗎?那位護士,她從事的工作是多麼精細而偉大呀!
我把所見告訴了照顧女兒的護士Stacy,她說:「布萊根婦女醫院養育了不少孕期只有五個來月的孩子。有一個女孩,已經上大學了,前不久還和她媽媽一起來醫院,來看望當年照顧她的醫生和護士。」
另,美國人什麼都講隱私,他們認為,大人、孩子、胎兒都是人,都是有感受有尊嚴的人。一個半把斤重的胎兒,給他洗澡也得考慮其尊嚴,得在隱私空間進行。
話說至此,我想起有的地區,視幼兒無性別,穿開襠褲,兩三歲,三四歲也常見。去年在某個公園,我曾看見一位三四歲的小女孩,赤身在噴泉下玩水,行人在旁邊走,祖父祖母和陌生人樂呵呵地看著,都能包容。
再提一個細節,那晚Tricia神秘地對我說:「小冰,今天上午陪你生孩子,看了那情景,我都不想生孩子了。」
我簡直沒有想到,她會產生如此負面的影響。我感到不安、內疚,後悔。值得欣慰的是,兩年以後她生下自己的第一個孩子,當了母親。
產婦不坐月子、喝冰水吃雪糕、像正常人似的出行幹活、生一堆女兒也很好、生一堆兒子也很好、維護極小新生兒的尊嚴等等,這些差異帶出的碰撞,如果是在二十年前告訴中國內地人,一定有九成人不相信,剩下一成相信的,只能是親友的親身經歷或親口相傳。
前不久的一則新聞,說是內地教育部通知:內地醫學院從今年起,開始招收兒科系學生,以改變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不設兒科系的狀況。在當晚我家的餐桌上,我們舉杯讚美這一偉大的舉措。
(哈佛散記之十二,逢星期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