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山河無盡》山川與神祇同在\胡艷麗

時間:2016-07-05 03:15:50來源:大公網

 

 

  圖:《山河無盡》,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今年五月出版\作者供圖

 

  加里.斯奈德是二十世紀美國著名的行吟詩人、散文家、翻譯家、禪宗信徒、環保主義者、也是 「垮掉派」碩果僅存的詩人。他早年翻譯中國唐代詩人寒山的作品,在美國產生巨大影響。他是極少數能將現代生活與古老的山川大地、無上的神明融合在一起的詩行者,被譽為 「深層生態學桂冠詩人」。

  《山河無盡》是集斯奈德四十年心血的詩歌大成之作,幾乎每創作一首詩,平均都要耗去一年的時光。那些看似妙筆天成的文字,實則字字都經反覆推敲而來;而那層層疊疊的意象,均是經過思想的洗禮淬煉,一步步建構而成。在詩中,關於時間、空間、行走、精神,以及關於人與自然、城市、鄉村、神靈的關係層疊鋪展。

  本書開篇的一首詩《溪山無盡》,為中國畫《宋人溪山無盡圖》的語言再創造。他用詩意將畫中九曲迴環,流淌不息的山水之美,予以重現昇華,用文字延展流動的風景圖卷,令今古相接、中外相銜,以文字之美消弭了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以及歷史時空差異。詩的餘韻未絕,而 「溪流遠處青山環繞,沼澤之地垂柳依依,寧靜山谷,綿延至內陸。遊船早已飄然駛出紙面」,駛入人心,駛入一片空明之處。

  斯奈德的文筆,有着如神般的光韻,各路神仙不期然就會降落在詩句中,形象、生動,栩栩如生, 「他背着 『空』,他帶着 『唯識』,駝背笛手,科科佩拉,他的駝背是個背包」。追隨斯奈德的腳步《繞行塔瑪佩斯山》,聽他與山峰的交流,看他將山泉化成《般若心經》,與濕婆、大悲心陀羅尼、度母曼怛羅不期而遇,在迴環往復的山水相連中,感悟山川靈性,萬物生機。

  我喜歡這些或陌生或熟悉的神,他們的存在撐開了我們想像的空間,撐開了一個無限神秘的廣域精神世界。那裏有印度的佛教、有日本的能劇、有中國的傳說,這種多角度、多領域取材,融鑄於詩歌一體的寫法,為詩文平添了神秘幽遠的氣息。跨越時間和文化,我們要想完全讀懂詩中的明喻、暗喻,無疑是艱難而辛苦的,但詩歌第一層音韻的美感、文字的美感、景象的美感已經躍然紙上,牽引着我們在詩海佛國中跋涉,向着精神和信仰的至高之境進發。

  「雷雨雲閃現天空,深藍膚色的克利須那神,躍上彩虹,降落雨滴,熠熠生輝,每一滴雨—好似小人斜滑而下:一如珍珠裏跏趺而坐的小菩薩—成千上萬的草籽菩薩搖曳同舞,齊聚在大地上。」我喜歡這樣小小的、奇妙的萬佛盛會,它令天地變得聖潔、悠遠,令人對 「渺小」的生命生出敬畏。

  天地間一草一葉皆是菩提,而人亦應是佛的化身,而此時 「我正背什麼呢?這個包袱是什麼?是誰滾落於紅塵外,昏睡在廣袤大地上?」人本應是最近佛、最接近神明的物種,然而滾滾紅塵中,又似乎我們離佛最遙遠,是自然的殺手,天地間的破壞者。

  斯奈德的詩中既有寒山子的狂放,也有杜甫般的悲憫,在詩性勃發之際,那些人間疾苦徜徉於詩作之中。一隻被害死的小鳥、一位行商無望的老漢、一個生活無依的游子,以及一片荒蕪的生活,都從未遠離,當現世的苦與精神的空,以及自然曠古的美,接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別樣真實又常常被我們忽視、忘卻的人間。斯奈德用神明為我們的心靈療傷,只是此時在利欲薰心的世界裏,各國神明均已萎落,我們要用靈性幫助他們復活,重歸山川大地,重歸人間。

  「走進街道的地下世界,地鐵停靠啟運間,鋼軌發出刺耳聲,風吹過漆黑的隧道,吹皺了那張蜘蛛網、那些真菌、那片青苔」。斯奈德是世界上少有的能讓現代的建築、生活,與原始的蒼莽、渾沌渾然一體的詩人。他輕輕搖動筆桿,生活中的各種隱而不宣的疼痛就被奔跑着列隊潛入詩行,互相唱和着、呼應着,此處如彼處的回聲,彼處如此處的投影,在《集市》中這種迴環往復的寫法,達到了極致。

  斯奈德創作的終極目標是 「從詩性智慧的層面來解讀社會、生態和語言三者的共界面」,他在詩中呈現着他的身體之旅、文化之旅及精神之行,而行至千里,山水相連,一切再度回到山水無盡的浩淼意象之中。

  詩中永遠不會書寫現實的答案,神明隱在字裏,隱在人的思想裏,隱在曠野裏,一如那無數隨風搖曳的草籽菩薩。當山水成為斯奈德詩歌中荒野大地的外衣,而內在的精神世界構築起詩之骨,靈魂的振動回響成為詩之韻,我們在走中走,行中行,在無盡山河中感悟神明永恆的存在。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