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要放暑假了,許多小朋友都很興奮,但是也總是有一些小朋友高興不起來,因為他們並沒有真正的暑假。去年的暑假來臨之前,香港一間標榜地獄式補習的課外學習機構著實火了一把,家長為了能報上名,不惜耗費一個通宵去排隊,真希望今年類似的一幕不要再上演。
暑假成為一種既定的制度,要感謝美國的一位偉人Horace Mann,也就是著名的「美國公立學校之父」。暑假制度推行的初衷就是要將學生從過長時間的學習造成的壓力下釋放出來,當時得到了許多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的支持,從十九世紀開始漸漸地在世界上流行起來。暑假即將來臨,小朋友們都很開心,因為放假意味著不用起早貪黑地上學和做功課,意味著自由。但是想不到的是,他們期盼了一個學期的自由並不是真的自由。
有個很可愛但學習成績平平的小女孩,只有暑假的第一周和最後一周是她可以玩的時間,其他時間全部要在補習社度過。因為她的父母信奉「假期不是用來休息的,而是用來超越的」。只可惜她上小學三年來,越補似乎成績越差,父母就越不敢放棄補習。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個惡性循環,孩子的生活被補習蠶食,根本就對學習提不起真正的興趣來了,這真是「愛之深,毀之重」啊!
這樣對比起來,還是去遊學、去夏令營好很多。但是問題在於,無論是遊學還是夏令營,日常作息和行程都是安排好了的,孩子們並不擁有對自己每日生活的自主權,更談不上什麼自由。然而暑假最重要的功能無非就是給予孩子們自由,讓孩子們逃離總是被規管的生活,讓孩子們喘一口氣、歇一歇,以便有更大的動力和更好的精力投入到未來的學習中。為什麼說孩子們的自由選擇很重要呢?因為一個人只有培養出自覺、自律的能力,培養出內心對進步的渴望,才能在學習的漫漫征途上走得更遠一些。
許多父母都抱怨現在的孩子們自理能力低,以為一送到夏令營就能學會自理。還有的父母認為孩子的獨立性不足,所以不如送去遊學,既可鍛煉獨立性又能見世面。但是我只能說,我們這些做父母所想的都很美,然而現實卻沒有那麼美。夏令營回來的孩子仍然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遊學回來的孩子,除了增加炫耀的談資外,思維方式也沒有怎麼變,也看不到培養出了什麼國際視野和獨立性。
那麼是這些補習班、夏令營、遊學團錯了嗎?不是,無論什麼形式度暑假,想要真正從中得益的前提是:孩子願意,出於孩子的自由選擇。
十八世紀,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興起,持此種觀點的教育學家們認為,教育也是一種自然現象,在教育活動中應該盡量減少人為的干預。盧梭也推崇在教育中,將順從社會的、人為的原則改變為順應自然的原則。福祿貝爾則進一步提出,要保障兒童天賦能力的增長,必須確認兒童的自由。蒙特梭利則認為,兒童自由不是放任成長,而是要細心地輔導和引導兒童做好自我的管理和控制,她反對給予兒童強硬的命令,也反對獎懲的運用,目標是令兒童實現自主和自律的自由。現在,世界各國的教育學家普遍認為,兒童的自由和權利對於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
是的,我很認同這些教育學家的看法。我認為,孩子們在自由中才能真正學會自覺和自律。如果是一個孩子自發的想要去遊學,自己選擇了想要去的地方,然後想辦法說服父母來支持自己的選擇的話,他就會格外珍惜這次遊學的機會,從而不需要大人督促,也會像一塊海綿一樣努力吸取遊學能帶來的一切好處,這個過程就是學習的自覺慢慢形成的過程。如果一個孩子自發地覺得自己需要在假期拿出一部分時間來補習,他也會去計算怎樣有效率地利用時間,學習和玩耍都不耽誤,這個過程也是學習自我管理的過程。
所以在暑假開始前,我們不妨再想想暑假制度的初衷吧。想要將自己孩子的生活全都掌握起來的父母,就不要抱怨子女不獨立;總是安排密密麻麻學習活動的父母,就不要抱怨孩子沒有學習的主動性。把暑假的自由還給孩子們吧,只有自由,才能讓一個人學會自律和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