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喜歡吃鴨子,不單是板鴨、烤鴨、醬鴨、鹽水鴨,還包括鴨血及鴨肝、鴨腸、鴨胗等內臟,將這些雜碎加工洗淨,放進鴨湯裏,連同粉絲、油豆腐下鍋烹煮出來,再加入時蔬、調料,就成了一道風味小吃—鴨血粉絲湯。走在南京的大街小巷裏,幾乎隨處可見鴨血湯的舖面或攤點,而且不限節令,一年四季都很興旺。鴨血湯的味道如何,看看店舖裏攢動的人頭就知道了;鴨血湯的名氣如何,看看當年《申報》首任主筆蔣芷湘的題詩就知道了。
剛到外辦那陣子,最初接待西方客人時,有位同事曾經專門叮囑我說,到夫子廟、湖南路等地美食街用餐時,特別要向餐館講明,不能上與動物內臟相關的菜餚,因為他們忌諱。記得有個東歐國家電視台攝製組來訪,他們見餐館裏宰殺人工養殖的食用蛇,好奇得很,就用攝像機拍下了全過程。但當活蛇膽和椒鹽蛇肉端上來後,他們只是瞪大了眼睛,敬而遠之。
後來,我在查閱西方餐飲方面的資料時,發現西方也有不少地方吃動物內臟。例如蘇格蘭的「國菜」哈吉斯,說是肉餡羊肚,其實就是羊雜碎;又如希臘美食科科瑞特斯,是在羊腸裏灌入內臟後進行燒烤;再如英國的牛排腰子餅、冰島的羊睾丸、西班牙的羊腰子、意大利托斯卡納的燉煮牛肚和西西里的豬大腸、芬蘭的血餅、瑞典的血布丁、法國的鵝肝等,無一不是動物內臟。地球人都知道,鵝肝醬是法國最著名的美食,現今兩岸三地的超市裏均有出售,也是法式餐廳的招牌菜,這道美味雖然享譽世界,但並非所有國人都能享受得來。世界上反對吃動物內臟最起勁的當屬美國,可當加利福尼亞州議會通過法案,將禁止銷售鵝肝的消息傳出後,加州各地卻出現了爭吃「最後一餐鵝肝」的現象,鵝肝價格也一路飆升,比之先前高出一倍多。
據了解,不吃動物內臟這一禁忌,在我國某些地區也有講究,不能一概而論。在西方,除了宗教人士外,販賣和食用動物內臟的行為,不可避免地遭到動物保護人士的抵制和營養學家的反對。是是非非自有分辯,但喜歡吃動物內臟的人卻不管那麼多,仍舊照吃不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