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化博物館「莫奈作品展」現場特意布置出莫奈花園的場景\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不久前,有位朋友送了孩子兩本書,兩本都是瑞典童書作家克莉絲蒂娜.比約克和莉娜.安德森的作品,她們是繪本界的知名作家。其中一本是她們於一九八五年在瑞典出版後就開始風靡世界的《小蓮遊莫奈花園》。而恰巧,香港文化博物館正在展出莫奈的作品,十七幅珍貴的原作真跡被從多個博物館借來,無需到法國四處奔波也能看到這些作品,真是難得的機會。博物館裏還特意布置出了莫奈的餐廳、起居室、畫室和花園的場景,令人頗有身臨其境之感。
孩子們想像?,跟?《小蓮遊莫奈花園》中的「小蓮」,穿過碧綠色的「日本橋」,穿過繁花密布的「莫奈花園」,來到「莫奈的起居室」。暗紅色的牆壁,映襯??燈溫軟的光,孩子們在色彩斑斕的扶手椅前面,席地而坐,就彷彿來到了一百多年前一個愜意的午後……這不是巴黎,哦,也不是吉維尼。克勞德.莫奈這位大師的《日出.印象》就掛在對面的牆上,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姐姐正在為小朋友們講關於莫奈和他的畫作的故事。
當成人們帶?崇敬的目光望?這位印象派大師的畫作出神的時候,孩子們可不是這樣。他們看?眼前的畫紙,似乎等不及聽完故事,就要開始畫了。等到獲發油粉彩的那一刻,積蓄了很久的熱情就像火山一樣開始噴發。他們不假思索地落筆,盡情地嘗試各種顏色,他們與莫奈大師之間彷彿沒有距離。而成人們,恐怕要花不少心思去構思、去構圖的吧。與成人們比較起來,孩子們真是距離莫奈更近一些呢!
看孩子們的畫,無論是那滿紙的綠葉,還是奇形怪狀的鬱金香,都是我們這個世界在孩子心中的投影。孩子們非常善於捕捉自己頭腦裏產生的對這個世界的印象,就像莫奈捕捉世界瞬間的光影一樣。那些光,百多年前的光,依然浮動在點綴?粉色睡蓮的湖面上,依然盪漾在威尼斯貢拉多的船舷上,依然停駐在倫敦議會大樓的高牆上……我們在「維特尼的塞納河」邊欣賞房屋和樹木在河中變幻的倒影,想像?莫奈如何乘搭渡輪到這小鎮取景;我們也在一牆紫藤的歡愉光影中,隨?莫奈的目光於日本橋上方的拱形藤架上漂浮。而孩子們早已經將他們的理解表達在了他們的畫紙上。難怪台灣畫家蔣勳說:「用一個孩子的心情走進莫奈花園,會看到莫奈神秘而豐富的微笑……」
世界經過孩子們的大腦過濾,呈現出來的是那樣純淨、美麗。掃興的是總有父母不停地指手畫腳,不停地猜度孩子的畫。頗令人擔心的是,在成人的圍觀和指摘中,「我要畫得像」的意識會慢慢地侵蝕孩子的心靈。然而,比「像」更重要的是對周圍環境敏銳的感受和自由美感的表達。這不是說技巧不重要,莫奈若沒有高超的技巧如何留住那些光影呢?而是說,比技巧更重要的是創造力,是人類的無限潛能,是探知和表達的潛力,太早地學習技巧和強調技巧往往會限制了孩子們潛能的發揮。
美國加州大學的貝蒂.愛德華博士是位藝術教育家,她曾經試圖讓人們迅速地學會畫畫。她用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讓人們把一張圖倒過來臨摹,很多成人嘗試過這種方法,他們發現這樣臨摹的效果果然比原先正常臨摹的效果要好的多。這是為什麼呢?貝蒂博士說,是因為將一張圖倒過來的時候,產生的那種陌生化效果會令我們原有的經驗不再起作用,我們的視覺思維此時才能主宰大腦,從而在視覺藝術上有更好的表現。雖然她講的主要是左右腦思維模式的關係,以及如何突破慣性的思維模式的方法,但我們從中也可以了解到,在藝術的領域裏,經驗確實在有些時候會成為思維的阻礙。而古往今來許多大師都曾靠?努力突破經驗的限制,才創造出一個個嶄新的藝術流派。
莫奈也正是因為不因循他那個時代的正統畫法,才成就了一個影響深遠的藝術流派。藝術最重要的是心靈的自由,而這一點上,孩子們與大師是相通的。這就像是瑞典童書作家克莉絲蒂娜.比約克和莉娜.安德森的《小蓮遊莫奈花園》一樣,由小蓮這個小朋友的視角來看莫奈,來尋訪莫奈的故事,也許可以將我們與大師的距離拉得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