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食器和樂器組成明辨貴族尊卑的禮樂制度,圖為青銅編鐘
歐國杯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猜測哪個國家隊最終問鼎,成為大眾樂此不疲的遊戲。不得不說的是,二千六百多年前,正是楚莊王冒天下之大不韙詢問鼎的輕重,才使「問鼎」成為圖謀霸業、爭奪最高榮譽的代名詞。「問鼎──楚式青銅器特展」正在廣東省博物館舉行,八十三件(套)文物不僅展示楚式青銅器的獨特氣質,還通過文物特徵揭秘「問鼎中原」、「楚王好細腰」等典故,介紹楚文化兼容並包、成就燦爛文明以及數百年霸業的故事。/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 文、圖
如果說黃河文明以中原文化為代表,那麼楚文化當之無愧是長江文明的代表,楚辭浪漫優雅、曾侯乙編鐘氣勢恢宏、楚式青銅器莊嚴厚重、九連墩楚墓神秘艷麗……這些極具標誌性的楚文化遺存不僅是楚國輝煌燦爛的文明見證,也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標誌。
鼎器象徵權威
在與楚文化有關的故事中,最廣為人知的要數「問鼎中原」。西周形成了以食器的鼎、簋和樂器的鐘、磬為組合以明辨貴族尊卑的禮樂制度,並貫穿整個周代。在這套制度下,貴族在祭祀宴饗儀式中要按照身份等級使用禮器。器物的形制、大小、組合關係都與其身份地位相關。
鼎,正是所有青銅器中最能代表至高無上權力的器物,源自新石器時代的陶鼎,是祭祀時盛放肉類的器皿。為什麼在眾多的食具中,鼎會脫穎而出成為國之重器呢?按照當今的物價水平,肉食價格比蔬菜高出不少,如果時間倒退到進入私有制的階級社會,古人獲取肉食的成本更加昂貴,難怪可以成為家境富足與否的象徵,於是鼎以肉貴,身價也跟著飆漲,在講究排場的祭祀或宴饗活動中,必須有「鼎食」這個項目。
為此,一進展覽現場,記者首先尋找的就是青銅鼎。與大眾熟知的「后母戊鼎」(原名「司母戊大方鼎」)莊重雄渾相比,現場各種楚鼎線條柔美,花紋也相對簡單,似乎缺少了一點霸氣。不過,地處江漢平原的楚國,到東周時期已發展成為雄踞南方的強國。公元前六○六年,楚莊公向周定王的使者問鼎之大小、輕重,最終使得問鼎一詞成為覬覦國家權力或泛指試圖取得權威支配性的經典說法。
柔美與霸道,在這裏完美融合。講解員介紹說,楚國銅礦資源豐富,青銅鑄造業發達,文化上兼容並包,鑄造出了獨具特色的青銅禮器,在器形、器物種類、器物組合等諸方面進行了變革與創新,豐富了周禮的內容。
「楚腰」影響器形
楚國青銅鼎最具特色的就是束腰平底鼎。有趣的是,這種風格竟然和楚靈王的審美有關。《史記》中記載,楚靈王喜歡腰身纖細的人。講解員告訴觀眾,當時楚國朝中官員為了讓自己的腰纖細,常常餓得頭暈眼花,站都站不起來,因此才有了「楚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的典故,後人也常常把女子纖細的腰稱為「楚腰」。這種追求細腰的風氣反映到青銅禮器上,就形成了侈口平唇,束腰平底淺腹,三短蹄足,口沿兩耳外移的特徵。
除了鼎,展覽中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鼓座,它出自鼎鼎大名的曾侯乙墓,青銅冶煉的巔峰之作。第一眼看過去,記者還以為這是一團打結的蛇,其實它的本質是八對相互纏繞的龍。外壁飾淺浮雕龍紋,有四個環鈕套接圓形提手。龍身互相纏繞鏤空並鑲嵌綠松石,出土時多已脫落。
講解員說,龍的形象也是一部進化史。龍的形象一直被不斷地想像,豐滿,才成了今天觀眾看到的、最為熟悉的明清時候的樣子。更重要的是,這個鼓座僅此一件,因為今人根本無法還原當時的製作工藝,做出一個一模一樣的複製品。
本次展覽通過採礦鑄銅、鐘鳴鼎食、祀前淨手、犀甲金戈、生活雜器、華美紋飾等六個板塊,以湖北省博物館藏青銅器為主,融合廣東省博物館藏文物,展示精美的楚式青銅器,解讀周代禮樂制度的變遷,凸顯了楚國對中華青銅文明做出的貢獻。
該展覽至九月十六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