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9世紀上半葉,哈薩克新娘的婚服 大公報記者籍夏瑾攝
【大公報訊】記者孫琳、籍夏瑾北京報道: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博)和俄羅斯民族博物館合作推出的「絲綢之路與俄羅斯民族文物」展,昨日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南8展廳開幕。近六百件展品由俄羅斯民族博物館提供,該博物館是俄羅斯研究和保存多民族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專業博物館。時代多為十九至二十世紀初,代表了居住在黑海到太平洋之間的俄羅斯南部地區民族的特色文化。
與絲綢之路息息相關
該展覽中方策展人陳克雙向大公報記者介紹:「這次展覽分五個部分,展品中既有充滿異域風情的傳統民族服飾,也有各色手工藝製品;既有反映遊牧生活的馬具、車具,也有反映東正教、伊斯蘭教、佛教文化傳播的物品;還有充滿生活情趣的飲食文化和棋類遊戲。他們不僅在社會文化發展上深受草原絲綢之路的影響,也因交流互通而和諧共居於同一個歷史空間,從而使草原絲綢之路成為帶來繁榮的經濟文化交流通道。」
展覽的第一部分展示了俄羅斯族的傳統服飾、烏拉爾裝飾畫、東正教信仰、啤酒和茶飲習俗等。
伏爾加河中下游地區和烏拉爾山前地帶民族文物是第二部分的重點內容。
第三部分主要展出了北高加索和達吉斯坦地區的民族文物。
在第四部分,種類繁多的西西伯利亞和南烏拉爾的哈薩克人的文物引人駐足。陳克雙介紹,西西伯利亞、南烏拉爾和伏爾加河下游同屬亞歐大草原帶,居民主要為牧民。十五世紀蒙古金帳汗國瓦解之後,從阿爾泰山脈到伏爾加河下游的草原帶由突厥語哈薩克人部落佔據。十九世紀,隨著俄羅斯和中亞生產的茶炊、瓷碗走進哈薩克人的日常生活,哈薩克的茶文化得以發展。
致力於保護民族傳統
哈薩克人長期保持著自己的民族傳統,居住於氈帳,氈帳中陳設氈毯、行李箱包以及各種家居用品。長袍和棉、毛褲是哈薩克民族服飾的重要元素,豪華的女性婚禮頭飾「薩烏克列」被認為是最具哈薩克特色的民族符號。
第五部分為南西伯利亞地區民族。突厥人與蒙古人是該地區的原住民。歷史上該地區的民族在生產技術、社會習俗、宗教活動等方面深受中國、蒙古傳統的影響。如展覽中的絲綢、錦緞、純棉織物等紡織物,耳環、手鐲、用於懸掛小工具的腰帶扣及針、刀子、煙具,珊瑚、貝殼、珍珠母等衣物飾品,服裝的特殊剪裁、裝飾圖案,佛教和薩滿教元素等。
該展覽展期至十月七日。中國國家博物館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查詢更多詳情可瀏覽網頁:www.chnmuseum.cn/Portals/0/web/zt/20160630ruas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