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不要做雙面父母/徐海娜

時間:2016-06-30 03:15:49來源:大公網

  現實生活中常常遇到這樣一種人,對自己的朋友的時候和顏悅色,一轉過頭面對子女的時候就成了兇神惡煞;或者平時對子女一副如沐春風的樣子,一說到學習就火冒三丈,我管這些都叫「雙面父母」。還有一種雙面的情況更加隱蔽,然而越是隱蔽和難以被孩子察覺的,對孩子的危害越大,今天要談的正是這種。

  有的父母經常對別人說:「我對孩子沒有什麼太大的期望,平平凡凡過好這一生就算了。」「他考到現在這樣分數,我已經很滿意了。」但是一看到自己孩子學習的樣子,卻禁不住要對孩子惡語相向,尤其是考試前和考試後,以及看到分數的那一刻。孩子在學習上無法得到來自父母的肯定和讚賞,更無法知道原來父母對自己已經很滿意了,因為那是父母對別人說的話,這種父母就是很隱蔽的雙面父母。我相信這些父母對別人說那些話的時候是有著十二分的真誠的,真誠到自己也相信,但是孩子感受到的卻不是「滿意」,而是父母永遠的「不滿」。

  其實每個孩子都承受著來自學校和同輩的壓力,他們也想要取得好成績,但是每個人的能力不同,機遇不同,父母不妨試著不要在成績上再給子女施壓,也許他們可以表現得更好。曾經有一個小女孩,她的父母在她求學的過程中幾乎從未過問過她的成績,考好了沒有獎,考差了沒有罰。有一次,她得了全校第一名,也是自己在心裏高興而已,並沒有覺得需要分享,也就沒有什麼機會驕傲。她並不總是成績好,數學考過四十多分,化學也常常不及格,她就在學習上自己努力,但她的父母並不是不關心她的學習,總是給她提供必要的幫助。她的父母雖然一直省吃儉用,但她學習上需要買什麼書幾乎全部滿足;在她感困惑,需要支援的時候,也會帶她去尋找名師指點,但是她的父母從未用成績來評判她,因為他們深知,成績是無法論斷人的,就是老師和父母也無法論斷一個人。況且幼年的成績是起伏多變的,小學時考第一名的學生也有可能在中學時忽然跟不上大家的進度,也有不少人,小學時成績平平,到高中卻成為拔尖生。

  現在學校的期末考試差不多都結束了吧,那到底要怎樣面對子女們的成績呢?不妨來參考一下為父母們寫過九本書的澳洲著名親職教育專家Michael Grose的建議吧。

  Michael Grose建議,設立對子女的合理期望很重要,期望太高會令子女氣餒,期望太低又不能激發鬥志,所以在面對子女的成績時,要想想自己的期望是否符合子女的能力。其次,每個孩子的發展步調並不是一致的,有的快,有的慢;有時快,有時慢,要檢視的是一個人持續的成長,而不是與別人的橫向比較。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你要想想你是否願意為保護子女的自尊作出努力?一個人的自尊和正確的自我認識也是在學習上取得持續進步和成就的前提。

  有一個孩子有一天興高采烈地回來告訴媽媽說:「我今天考了五十五分。」媽媽說:「不錯,繼續努力。」孩子說:「比上次好了,我知道我其實還可以考得更好一點,假如……」這個孩子對自己有清楚的認識,知道自己的分數是怎樣構成的,也知道下次怎樣努力,就是因為他的父母沒有將目光聚焦在分數上,而是聚焦在他真實的學習上,他反而可以毫無情緒和心理上的負擔而和父母認真地討論自己的學習問題。相信他可以取得持續的進步,而每一步都是真實的成長。反觀前不久,四川那個高考後留下遺書自殺的孩子寫道「考九十八分都被罵」。父母似乎永遠都擔心孩子會驕傲,似乎永遠都想做一個雙面父母,但是也許父母那對孩子「抱著合理期望」的一面恐怕就永遠無法被孩子所了解了。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如果你真的是對孩子「抱著合理期望」的話,請讓孩子知道,孩子也就沒有那麼大的壓力了。你願意做哪一種父母呢?

  網上流傳一個段子,說的是面對子女的時候,一定要想著「這孩子是我親生的、親生的、親生的,他的基因都是我遺傳的、我遺傳的、我遺傳的……」雖是揶揄,卻也不無道理。所以面對子女的成績的時候,不妨想想自己真實的期望究竟是否符合子女的能力,以及你是否願意為保護子女自尊作出努力,改變自己雙面父母的形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