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請回答1988》講述生活在首爾雙門洞區的五戶人家的故事 作者供圖
最近看了韓劇《請回答1988》。自從《太陽的後裔》和《信號》之後,我對韓劇「哭哭鬧鬧加邏輯不通」的刻板成見有所改觀。為了吸引亞洲其他地區的觀眾,韓劇製作方開始調整策略,縮短集數,豐富主題,男、女主角不再兀自沉浸在虐心愛情中,對於生活中的煩惱與曲折,甚至對於家國情懷這些更大更形而上的題目,都有了更踏實的認知及體悟。比如今年春天由tvN製作並播出的《請回答1988》,不論在劇情抑或在角色設置上,都給人溫和可親的觀感。
《請回答1988》是tvN「請回答」系列第三部,講述一九八八年發生在首爾雙門洞區中五戶人家的故事,關乎鄰里之間的友情、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以及青梅竹馬的朦朧愛情,頗契合最近幾年在電影和電視劇領域流行的「懷舊」風潮。tvN雖說是開播只有十年的電視台,製作的電視劇集和綜藝節目卻新意十足,擺出一副挑戰韓國傳統三大電視台「三足鼎立」局面的積極姿態。tvN過往製作的節目中,相當一部分質素出色,其原因除編劇及一眾演員實力不俗之外,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特色,便是對於細節的關注。
看過劇中那些溫情繾綣,我總忍不住想起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橫山家之味》(又譯:《步履不停》)以及侯孝賢的《童年往事》。那些故事沒有太多跌宕曲折的情節,也沒有猛烈刺激的節奏,往往是緩慢且從容的,而人與人之間深沉且真摯的情誼,也往往透過一個眼神、一句看似不經意的話甚至一碗米飯一把傘,一點一點地積攢起來。
看似不起眼的細節羅列堆積起來,總能成為引人共情與共鳴的由頭。編劇寫景狀物的時候,從來不是簡單地就事論事,而是由那一爿風景或數個物件,引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來。當一九八八年第一場初雪來臨的時候,女主角德善期待得到心上人的表白卻落了空。德善的姐姐與男友在一場忽如其來的秋雨中爭吵,被鄰居家懂事男孩子善宇遞過來的一把傘,猛然間觸動了心事。編劇和導演並沒有花費過多心力呈現初雪有多悲傷或者秋雨有多蕭瑟,也沒有安排劇中主角在雨中或雪裏歇斯底里或嚎啕大哭的情節,而是用盡可能克制的筆法,將劇中人或悲或喜的心緒與周遭環境不動聲色地勾連在一起。雨或雪不再只是自然風景的一部分,而是角色心理情境外化的某種徵象。
這種淡而不淺、觸景生情的表意方法對於角色內心深處細微情緒的拿捏,較之那些猛烈刺激的衝突與對抗,更顯得綿長且久遠吧。時下的韓國編劇,在呈現人物情緒及情感上竟能如此細膩,實在值得中國同行借鑒。記得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在一次寫作課上對班上的學生說:日本人想要表達「我愛你」的時候,從來不需要直白地說出這三個字,只需要說一句「今夜月色很好」就夠了。其實,對於表意及抒情相對含蓄的所謂東方文化來說,如何用婉轉可親的方法,將原本幾個字或一句話就能講清楚的意思緩慢而從容地鋪排出來,正正是其魅力所在。為什麼有些電視劇在講述親情、鄰里及朦朧初戀的故事時總會過度煽情或流於表面?為什麼像《請回答1988》這樣的電視劇在描摹微小而細膩的意味及情感時,總能惹人時而會心微笑時而默默流淚?這其中的差別,每每與「細節」二字脫不開關聯。
tvN深知韓國國內市場不夠廣闊,在內容的編排上也頗動了一番腦筋,試圖吸引東亞文化圈其他地區的觀眾。編劇不斷在故事中安插昔日流行文化元素,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風靡韓國的香港電影《英雄本色》以及歐美流行曲《此情永不移》等。我們在看劇的時候忽然發覺,原來自己在高中時代迷戀的電影明星和喜歡過的樂隊,也是韓國同齡人的心頭好。美國已故學者本尼迪克特(Benedict Anderson)在其知名著作《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中,提到一個近似於「天涯共此時」的概念,意指不同成長環境與文化背景的受眾,將時間與精力投注在同樣的文化符號時,以形成某種假象的、超越地理邊界的「共同體」。在這個擬態環境中生活的個體,由於接觸了相同的電影和歌曲等,而自然在心理上產生親近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