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用特權獎賞學生?

時間:2016-06-30 03:15:25來源:大公網

 

 

  圖:一般而言,對中學生的行為管理會偏重於規則和處理,相對便忽略了獎賞 資料圖片

  我在大學教授教育文憑班有關「課室管理」的課程,獎懲學生是其中內容。一般而言,對中學生的行為管理會偏重於規則和處理,相對便忽略了獎賞。在不同的獎勵方式中,亦有提及以積分換取獎賞的制度,在英美有標準的名稱叫Token Economy。此制度主要有三個組成部分:獎賞範圍(即予以獎勵的行為、有些會將懲罰扣分放在一起)、獎賞積點(如代幣、紀錄冊等)、獎賞的物品或優惠。 香港浸會大學教育學系首席講師 許為天

  在本港小學的例子,以鮮魚行學校梁紀昌前任校長的贈罐頭、賞手表等實物獎勵最為教育界內外知曉。而在中學較特別的是有一所學校推出現金獎賞,叫作「積分獎勵計劃」,學生們慣常稱作「一千分、一千蚊」。譬如全級全年第一名會獲70分,亦是定制中的最高分數。定制分數包括學業、服務和活動等,而非定制的也包括「學生經常對老師或同學有禮,如主動問好」等,每次可獲老師派發二或五分積分券;表現持續優異者更可獲更高分的積分支票。學生可跨年累積,三年內累積至1000分得全額的1000元獎學金。

  而近日城中話題便是有一所小學以「特權」作為獎賞,這是否恰當呢?

  師生家長認為無不妥

  若是咬文嚼字,在西方的Token Economy中,也是可以獎賞一些privileges,中文直譯也是「特權」,如提早小息、延遲回校等。

  回到城中熱話的小學,觀其獎賞的內容:乘坐校長轎車暢遊、免排隊優先證、穿便服回校、帶一件玩具回校等等,以常理及一般詞彙的使用均可稱作「特權」。而學校在推行時也不避忌地標明是「特權卡」,現時學校內的師生家長覺得「特權」並無不妥,人人達標皆可得到,問題便是學校以外人士如何看小學生獲取「特權」。

  在Token Economy的學理中,重視此等「特權」強化的正面行為能否內化,被獎賞的行為能夠成為習慣,而不是學生只為「特權」而去「扮乖」。該校實施的「特權」中不少確是違反一般校規的行為,如穿便服或帶玩具回校、免排隊等,此等「獎賞」實在更令家長和學生質疑原來校規是否恰當,「原來高分就唔使校服、唔使排隊」。

  日積月累,正面行為未有內化,對規矩的尊重卻日漸減退,這便是此等「特權」獎勵的弊端。所以,此等與校規有矛盾的「特權」縱使是學生家長的創意,也實在不宜設立。及至一些獎賞式的「特權」,如乘坐校長轎車暢遊、與老師打一場籃球等,其實也毋須冠以「特權」之名。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