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清乾隆仿官釉葵瓣式三足洗 香港蘇富比供圖
現代人看宋朝,總要先論及它的政治經濟實力,於是可能會草草得出「積貧積弱」的形容。對於兩宋加起來超過三百年的歷史,史學泰斗陳寅恪卻曾有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推崇「文化造極於趙宋」觀點的人不在少數,本期《汲寶齋》將由清朝雍乾盛世的仿古瓷器出發,解密雍正、乾隆這兩位帝王的「擬宋」之心。大公報記者 周婉京
清代雍正、乾隆兩朝,復古之風尤盛,清御窰場在幾任著名的督陶官領導之下,創燒了許多新的品種,在雍正時期年希堯、唐英管轄時,更成功燒造了一系列仿古瓷,包括仿汝、仿官、仿哥、仿龍泉、仿鈞等品種。「李唐越器久稱無,趙宋官窰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氣,紋猶鱔血裂冰膚」,這是乾隆皇帝在仿宋瓷器粉青貫耳方壺上所作的御製詩,從中不難看出他對「珍以孤」的宋官窰之欣賞。
宋瓷孤珍 唐英督陶
雍正十三年,督陶官唐英撰寫的《陶成紀事》記載:「一仿鐵骨大觀釉,有月白、粉青、大綠等三種。」此時的仿官釉瓷器有「大觀釉」與「鐵骨大觀釉」,釉色有粉青、天青、月白等色,皆與宋官窰十分相似。因為清代自身有御窰廠,俗稱「官窰」,為了區別兩者,去諧音「官」為「觀」。
若將傳世的宋官窰與清朝仿官釉瓷器相比較,可以看到,雍正、乾隆時期的仿官釉瓷器的胎中配有紫金土,所以胎骨呈現鐵黑色。而雍正、乾隆時期的仿官釉瓷器的紫金土,與南宋時期的紫黑土、黑土來源不同。
雍正仿官釉為了呈現釉面的玉質感,通常施釉很厚。厚釉瓷器由於高溫燒製時釉層熔融,產生微弱垂流,口沿處和突出部位釉層變薄,隱現鐵黑色胎骨,這是有意模仿宋官窰紫口鐵足特徵的做法。不過因時代不同,生產工藝和原料成分畢竟發生了變化,清宮廷的紫口鐵足與宋官窰還是有所不同。
以琮式瓶為例,此種器型最早出現於南宋,仿自上古良渚文化的玉琮造型,以南宋官窰和龍泉窰製品最負盛名。然而,雍正時期對宋代琮式瓶造型加以創新,另闢一種「五孔琮式瓶」的樣式。據揣測,雍正哥釉五孔琮式瓶的用途,應為宮廷內插花、陳設之用,乾隆以後消失不見。上海文物商店舊藏有相似的一件,亦為雍正朝仿官窰琮式瓶。
五孔琮瓶 造型創新
雍正哥釉五孔琮式瓶的外壁飾有九道弦紋,亦有五孔,象徵皇權九五之尊之意。其中,「五孔」指的是「五嶽真形」,從漢代起五嶽真形就成為人們趨吉辟邪的圖形。《抱朴子》曰:「凡修道之士,棲隱山谷,須得五嶽真形圖佩之。其山中鬼魅精靈蟲虎妖怪,一切毒物莫能近矣。」古代道教人物以此「五嶽真形符」奉為圭臬,認為其中暗藏超自然的力量之仙家道術,這可能也是雍正皇帝所嚮往的神仙世界。因時代特性鮮明,它的珍貴程度不言而喻。
琮式瓶脫胎於玉琮,承襲了其外方內圓的特點,將中國上古時代以來的世界觀包涵其中。琮是古代用於祭地的玉器,《周禮.春官.大宗伯》有言「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雍正仿官釉在釉質上往往追求瑩潤凝厚,釉面多有冰裂紋或無片紋,其紋呈白色或鐵色,和宋瓷相比,釉面稍欠一些肥厚勻淨,不及宋官窰「器口釉薄,其下漸囤厚釉一圈」的特點。
清代的琮式瓶轉而在造型上下功夫,將琮式瓶器身的橫線紋裝飾漸漸演變為八卦紋,由此,清後期又將琮式瓶稱作「八卦瓶」。另一件能夠體現清朝仿古瓷器造型改良的是,已故的著名藏家安思遠舊藏的清雍正仿官釉貫耳大方壺,壺底有六字篆書款。這件器物在去歲的紐約佳士得春季亞洲藝術周上以超過一百四十四萬美元成交,成交額是最低估價的十倍。
佳士得香港拍賣行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助理副總裁陳良玲表示,安思遠的這件方壺在器形上仿造了周代的青銅方壺,釉色的靈感來源則取自南宋官窰,是「年窰」(年希堯督造)仿古瓷中非常成功的一件。「這件方壺結合了清代對宋代美學的追慕及當時官窰的創新,並不是一味的抄仿,底部書有本朝款代表了清官窰對自己作品的一種肯定。」
據《乾隆紀事檔》所載,乾隆二年皇帝嫌「大觀釉收小一號花瓶咀子甚粗」;乾隆三年六月窰官唐英接旨,「大觀釉高四足茶壺一件,足再放高些燒造」。這部分的史料亦佐證了清帝在仿宋瓷器「大觀釉」上的用心。
自雍正時期開始,仿官釉的仿製目的是為了藝術效果,而無牟利目的,所以並沒有要求「大觀釉」與宋官窰完全一樣,造型亦仿宋官釉、取材於宋代瓷器。特別是官窰,燒出來是為皇宮御用的器物更不會與真品魚目混珠。所以許多仿品並不會仿寫前朝年款,而是直書本朝年號。
此外,陳良玲表示,仿宋瓷中常會出現許多宋代未曾出現過的造型,像是安思遠的這件,其造型實際取自周代的青銅器。若從胎色來看,南宋官窰普遍呈黑灰色,因此在邊棱釉薄處隱約顯紫,這也使得整體釉色看起來深淺不一,清仿者如安思遠的舊藏上就無此特點。
經細部觀察,雍正仿官釉的露胎處呈現的是鐵黑色,且稍泛銀光。另外一種雍正仿官釉的露胎處,呈現鐵銹色,可能是因胎土中鐵的含量高而導致。宋官窰以及其他歷代仿官窰(包括現代)均沒有呈現這種鐵一樣的胎骨顏色。
御題詩作 「仿古」專款
明清均燒造過仿宋官窰瓷器,其中有一些仿技高超並且不署年款的仿品,常常令人難辨真假,其中水平最高的當屬雍正仿官釉瓷器。有趣的是,乾隆皇帝竟也錯將一些雍正仿官釉當作真品,其中便有載有御製詩的雍正仿官釉水仙盆。
御製詩中寫道:「官窰創自修內司,爾時外間禁用之。即今經六七百歲,猶見一二晨星遺。謂貓食盆城讕語,唐宮奢淫何足舉。井華淨手漾釧金,宜贈王台新詠侶。雖微薛暴無害佳,如玉豈得無暇皆。聲聞過情君子恥,和光混俗幽人懷。」乾隆認為,這隻水仙盆距清朝已有六、七百年,存世珍稀,並將此水仙盆當成是貓食盆。在詩的後面,簽署了「乾隆戊戍仲夏御題」,並且有「比德」、「朗潤」兩個方形印章。後在二○○四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南宋官窰文集》一書中,《試論明清仿宋官窰瓷器》這一篇文章指出,這只水仙盆實為雍正仿官釉瓷器。
蘇富比中國及東南亞區董事、中國瓷器及工藝部資深專家沈恩文稱,仿古瓷在每個朝代都有,但乾隆皇帝「愛瓷」的表現尤為突出。乾隆皇帝不僅命窰官燒製仿官釉瓷器,亦在其個人的收藏中屢屢題詩。「如果僅僅是將對宋瓷的欣賞記錄在文獻中,可能後世皇帝就不會頻繁翻閱。如果將詩文刻在藏品上,翻過來就可以看,御製詩會清楚地點名這件器物美在何處、有什麼典故。」沈恩文說。
傳世乾隆皇帝題詠瓷器的御製詩有將近兩百首。據粗略統計,傳世刻有御製詩的瓷器大約有一百三十件左右。在刻詩的作品中,又以北宋汝窰、南宋官窰類型作品為主。
清乾隆時創有「大清乾隆仿古」專款,此類仿古篆款為乾隆官窰之中最為獨特的款,既能開宗明義地點破製作之意旨,又說明乾隆眼中的「仿古」意味不流於表面上的複製,更像是為了顯示對古人的尊重。
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清乾隆粉彩雞缸杯,杯底以青花篆書「大清乾隆仿古」六字款,底款「仿古」兩個字,點出作品著力追仿的是明成化官窰的「鬥彩雞缸杯」。除「仿古」款以外,此杯特別的一點是外壁的乾隆御題詩《詠雞缸杯》,詩文詳細概述了乾隆對前人官窰、古玩的看重,曰:「李唐越器人間無,趙宋官窰晨星看。殷周鼎彝世頗多,堅脆之質於焉辨。堅樸脆巧久蹔分,立德踐行義可玩。朱明去此弗甚遙,宣成雅具時猶見。寒芒秀采總稱珍,就中雞缸最為冠。牡丹麗日春風和,牝雞逐隊雄雞絢。金尾鐵距首昂藏,怒勢如聽賈昌喚。良工物態肖無遺,趨華風氣隨時變。我獨警心在齊詩,不敢耽安興以晏。」
在詩中乾隆皇帝對於瓷器的鑒賞史和宮廷鬥雞史進行了一番縱橫古今的總結,並站在帝王的角度思辨鑒古收藏的意義,昭示其玩物而不喪志的立場。全詩一百三十二字,於方寸之間井然書列,章法頗有獨到之處。
承古不匠 入時脫俗
蘇富比資深專家沈恩文認為,清代瓷器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發展最盛應歸功於康雍乾三朝皇帝,而這三位帝王的共通點在於他們本人都十分愛好瓷器。因而這一時期的仿造水平很高,所仿宋代五大名窰以及明代永樂、宣德、成化等朝的瓷器,在釉色、胎質、造型、紋飾多方面已達到理想境界。
從二○○八年至今,五千萬以上拍品都出自宋代五大窰,但是流通量小也決定了宋瓷精品難以比及,可遇而不可求。以往在收藏市場上,清仿官器往往只作為點綴而已,不過近兩年,因為精品難尋和收藏市場上需求的增加,清三代仿官器在拍場上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沈恩文回憶說,香港蘇富比在二○一二年曾以二億零七百八十六萬港元拍出一隻北宋汝窰天青釉葵花洗,在當時刷新了宋瓷世界拍賣紀錄。不過,汝窰這個例子太過極端,自宋汝窰產生以來,還沒有一個地區和朝代的青瓷製作水平能夠達到如此高的程度。汝窰僅在宋徽宗當政的二十一餘年間燒製,生產數量極少,尤為難得,並且由於汝窰的釉藥配方失傳,燒造難度大。存世稀少,決定了它作為案例的特殊性。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仿宋瓷多數是帶有款識的官窰,以清代官窰和十八世紀的民窰仿品居多。清朝對五大名窰的仿製具有相當規模,幾乎難分伯仲,器型也在不斷推新。
等到嘉慶一朝,在西洋美學的影響下,清宮廷御製的仿官釉瓷器也出現了罕見的嵌西洋鎏金貫耳方壺造型,進一步與傳統的宋代官窰貫耳方壺區分開來。清宮廷對宋官窰的仿製,有別於現代仿品的一點在於——「承古而不匠,入時而脫俗」。摹古不圖功利,藏家自然也就少了一分「作假亂真」的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