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現代舞台現代世界──澳門藝術節回顧下篇

時間:2016-06-28 03:15:45來源:大公網

 

 

  圖:澳門藝術節重點舞蹈節目之一,《迷戀》現場演出實況舞台景觀\澳門文化局供圖

 

  澳門藝術節還看了四個分別在不同場地舉行,性質和形式都不同的節目,但無論是舞蹈、音樂,還是兒童戲劇,共通的都是主流以外,帶有實驗性的前衛風格製作的作品,呈現出現代世界在現代舞台上的面貌。\周凡夫

  《賞味期限》(五月一日)安排在澳門舊法院大樓二樓已採用了好幾年的黑盒式劇場舉行,是一個由澳門與香港藝術家合作,結合裝置藝術的舞蹈劇場節目。開場前在二樓劇場入口外的走廊,香港藝術家周文慶採用特製有如泡沫的白色冰狀半固體物,在人型木架上塑造出一座人形雕塑,該泡沫雕塑開始緩慢融化滴水時,觀眾入場。這座泡沫冰雕顯然是配合這個製作的主題:物件保質期過了便會被遺棄或銷毀,人與人之間是否亦存在保質期?亦存在賞味期限呢?

  《賞味期限》赤裸暴烈

  《賞味期限》由分別來自澳門及內地的香港演藝學院畢業生黃翠詩與毛維兩人自編自演,內容便在於探討從保質期到賞味期限完畢後的男女微妙關係。長約一小時的演出,帶給觀眾的是一種充滿強烈刺激性的暴烈感受,甚至揭示出人類的原始獸性,觀眾從一個寧靜暗黑世界開始,經歷了一次強烈的赤裸的感情之旅。

  舊法院二樓是一個高樓底的長方形空間改變過來的簡陋劇場,估計約可坐近百觀眾;當晚演區地面鋪滿泥塵,演區上則裝置了兩大幅分向左右兩邊垂下來的大帳篷。兩位男女舞者便在此一裝置下,從寂靜無聲地,默默地,僵硬地赤腳站在泥塵中期待演出空間的出現:巨響後兩塊大帳篷翻滾下來,揚起泥塵將整個包括觀眾席在內的空間變成混濁,有如心臟跳動的脈動音響,則持續不斷響應……

  就在這樣一個突然出現的,帶著強烈壓迫感的氛圍下,男舞者將女舞者大力甩掉;到男的回過頭來追逐女舞者,但女的如戲偶般木無表情,只隨著男的操控僵硬地動著,讓男的不斷擺布……;隨後女的開始反擊,動作同樣迅猛,相互糾纏不休,女的終擺脫男,帶著惘然表情將花送給觀眾……但隨著一股泥沙自天花沖瀉而下,吸引了女舞者和男舞者齊齊將泥沙推疊起來,泥沙停了,雙方又扭打起來,氣氛變得激烈,情緒激化,隨著泥沙不斷傾瀉,場景一再重現,兩人相互爭逐糾纏,激烈廝打,糾纏角力的挑釁性亦不斷增強,強烈震動的音樂,電子化的配音中,還夾雜著男女子的喊叫聲。兩人身上、面上還潑上了白漆般黏液,及至兩人於沙推中找得一串「肉餌」,爭相搶奪,男女便變成食肉獸般,發狂追逐搶奪「肉餌」,有如困獸一樣……

  這種在設計上和風格上有如殘酷劇場(Theatre de la cruaute)的畫面,帶出鮮明且不難明的意象;演出後回歸現實,開場前周文慶在走廊創作的人形雕塑已全部融化掉,只餘下一副人形木支架,難道「賞味期限」過後,真的是一切都不再存在?那種感覺確是並不好受呢!

  痴迷難解《迷戀》直白

  澳門藝術節另一重點舞蹈節目《迷戀》(五月二十日),安排在澳門文化中心過千座位的綜合劇院,同樣是一個雙人舞蹈作品,同樣展現男女間的強烈感情關係,舞台上兩位舞者展示的便是標題《迷戀》的複雜矛盾的心態和意象,手法直接又直白,並不難理解。但日本舞壇大師勅使川原三郎強烈且獨特的個人美學風格及表現手法,觀眾的觀賞心態卻要作出調整才能感受得到其中的震撼力。

  勅使川原三郎獨特鮮明的舞蹈風格,源於他個人包辦整個製作的眾多元素,以《迷戀》來說,肢體舞蹈動作與音樂為主,服裝、燈光與場景裝置,都以明確簡約的方式呈示,男女的舞服以深(深藍)淡(米白)兩主要色調作出矛盾對照,女的服裝傾向淡肉色,在暗燈影照下,還帶有回歸原始的赤裸感覺。男的大多數時候都處於主動作用,也就出現一強一弱、一惡一善的傾向。場景主體裝置只有一張四腳小桌和八張靠背椅,分左右整齊排列。開演不久,這些靠背椅便被推翻在舞台上,不復正位。四腳小方桌很多時是女舞者依存的空間所在。除了舞台天花上的十支大照明燈外,舞台左右兩邊懸吊下各四支細小的照明燈,和在中間後場地板上兩排緊貼橫向各六支強光排燈,合共二十支燈光營造出簡約卻深沉的演出空間。

  但至為重要的是,同樣由勅使川原三郎全力操控的「聲音」,發揮了推動整個製作的作用。從開演時全場漆黑爆發出強烈的環迴聲道音響,即時轉變成強烈節奏不斷變化的官能性音響佔據著的壓迫空間,以此種壓迫感的音響來結合著肢體影像帶出強烈的衝擊,及後女小提琴家Fanny Clamagirand演奏的伊薩伊(E. Ysaye)作品27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的琴音開始融入音響中,為餘下約四十分鐘的演出提供強大張力,勅使川原三郎設計的音響與有調的小提琴音樂的融合處理,自然而有效果。

  《迷戀》的舞蹈,動用了全身肢體,具有鮮明舞蹈形象的設計,但兩人的舞蹈動作特點傾向不同。男舞者的舞蹈融入了日本舞踏、中國功夫,甚至中國太極、泰拳,不斷以重複變化的方式來推進,變化幅度亦不少,整體感覺都是極不自然,強度明顯高於女舞者。女舞者的舞蹈動作,同樣很不自然,但動作幅度相對變化較少,動作軌跡亦多是弧線,較男舞者多是凌厲的爆發性的直線便來得柔和。

  整個製作兩人身體上的接觸並不多,男女舞者的交集、接觸,始終存在一些距離。可以說,整個製作呈現出來的,便是節目介紹中所說的,是妄想的痴迷,與理性的現實的相互對照。舞蹈編排更多的是被強烈扭曲的動作,非正常、非自然的,呈現出內心痴迷妄想的不正常心理狀態,將這種近乎瘋狂的心態很直接地直白出來。

  南極淨土音樂之旅

  《迷戀》演出後翌晚(五月二十一日),在崗頂劇院的「淨土之旅音樂會」,是以港澳兩地為基地的藝術家交流合作,結合投影、短片、環境實況錄音,配合現場演奏的多媒體音樂製作,並以兩位葡國多元發展的藝術家,二○一二年在南極半島一帶島嶼為期十天的破冰之旅所拍攝的影片及收錄的現場環境聲音作為音樂會的基礎,當晚演出在舞台背幕投映出來的畫面、短片和配音,便是被稱為「聲音藝術家」的巴波沙(Alvaro Barbosa),和「樂器設計師」加瑪(Victor Gama)兩人勇闖南極的收穫。

  當晚的演出現場,舞台上所見的演出者共有八位,四男四女,舞台中間是兩組電子音樂台架,由巴波沙及另一位同樣在澳門定居的葡國音樂家祖些.高美士(Jose Alberto Gomes)負責操控現場電子聲樂。舞台左邊是鋼琴家項成,還有美國中提琴家凌藝廉(William Lane)擔任藝術總監的香港創樂團(H.K. New Music Ensemble)聯同他在內的五位樂手,便成為現場演奏的主力。

  由凌藝廉攜手大提琴家朱牧,和兩位小提琴家金思娥、蔡芷穎組成的四人弦樂組合置於舞台右邊,演出名單中的邱丹青則盤坐於舞台鋼琴旁邊的軟墊上,演奏古箏及一台豎立超過演奏家身高的奇特樂器「Toha」(托阿),加瑪設計,在柱狀的中軸周邊裝置了弦線,圍繞成圓形,演奏家用雙手撥弄弦線發聲,聽來有點像豎琴,但現場要考慮投影效果,遂以暗燈進行,故此,觀眾既看不見古箏,甚至巴波沙配合影像創作的「極端弦線鐘樂」(Radial String Chimes)亦無法看得清楚,有點無奈。

  整個演出長約五十分鐘,巴波沙所寫的音樂,電子音響可以說是音樂的主體,但可能為營造「淨化心靈」的淨土聲音,他所設計的「極端弦線鐘樂」,以轉動黑膠唱片的旋轉,經過結他弦線和壓力式感染器捕捉的聲響,透過即時數碼音效處理來產生的樂音,都是平和、寧靜的聲響,變化幅度亦不大,是很不一樣的電子化聲音。相對地鋼琴和四把提琴卻有較大的發揮,變化幅度亦較大,亦帶有好些戲劇性高潮片段。

  同樣地,投影的影像、短片,即使是帶點動感的冰河溶化、冰山崩瀉、企鵝活動、河水奔流,浪花高濺等,配樂的激情亦大大被遏止。可以說,在冰山、藍天、流水的南極景觀烘托下,這樣子的音樂,確能營造出淨化心靈的氣氛,但期待能感受得到南極獨特氣勢的大自然景觀,那便多少會有點失望了。

  兒童製作與時俱進

  觀看完《賞味期限》翌日,緊接在澳門演藝學院禮堂觀看了澳門葡人之家協會製作,節目名稱充滿廣東話神采的《BB保你大》。這是一個由生於波爾圖,現任澳門葡人之家美術工藝學校校長的維拉薩(Elisa Vilaca)表演的獨腳戲,運用戲偶加上道具,和側幕後的結他樂手的結他音樂配合,演出了六個默劇小故事,觀眾雖是孩童幼兒,但表演手法很富現代感。

  演出形式簡單直接,演區裝置色彩繽紛,運用的戲偶及道具造型與色彩都很吸晴,六個小故事合共演出的時間僅約半個小時,家長陪同的幼兒「觀眾席」,亦以軟墊置於前面的演區內,讓演出者手持不同戲偶和道具,穿插於幼兒與家長觀眾中來進行互動演出,演出的效果很大程度繫於幼兒觀眾互動過程中的反應。

  當日筆者居高旁觀所見,幼兒觀眾反應各有不同,但演區內色彩繽紛的布景裝置,演出者操縱生動的戲偶,和造型生鬼的道具,特別是加上雀仔啼聲、狗吠聲等音響,橫過天空的飛鳥,高懸天上的大太陽,最後變成月亮等變化設計,都能吸引小觀眾。其中亦運用了好些現代舞台技術及表現手法,才能有此效果。由此可見,面對小觀眾的製作亦須與時俱進。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