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每個人都會老去,應該放懷接受並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網絡圖片
中國傳統老有所依,老來從子的觀念,到如今仍然可用,只是所依者不是子女,從者就是從其意思去做。如今老人所依者是老人院,所從者就是順從子女安排入住老人院。香港人口老化,地少人多,到子女成家立室,父母何去何從?老人家聞老人院色變,惜從現今情況看來,老人院也許是老來唯一可依靠的地方。大公報記者陳惠芳 文/圖
人習慣了自己的家,但子女成家立室,女婿不會入贅,婆媳同住又多問題發生。那老人家如何是好?即使他們可申請公屋,惟是人老健康每況愈下,也許最終還是要入住老人院。老人如何面對新環境,須否提早調整心態?這次訪問了專業心理服務中心知.樂.行首席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彭學海博士。
入院舍須綜合考慮
彭學海說:「老人家抗拒入老人院,要從幾方面去看。人老了便多病痛,所以要看其住所附近的設施,如鄰近診所或醫院,那老人想留家也可以。不過,如中風的病人需要做物理治療,那屋苑附近便要有老人中心,老人去做運動也方便,但若居住在偏遠的地方,為安全?想,老人還是入住老人院較安全。」這豈不是無可奈何?他笑說:「如家人願夾錢請傭人照顧長者,就沒大問題。政府資助的老人院須按申請人的病情作評估,除非情況嚴重,否則一般要排六至八年。假使老人行動良好,可申請長者公屋,繼續自己生活,反之入住老人院,便要遵守院舍規則。老人院的好處是可照顧長者三餐以及作息正常,又有醫生定期探訪,是故長者要決定是否以健康、壽命為大前提,而犧牲一些自由呢?」
彭學海根據其臨床經驗指,長者入住老人院,需三至四個月的適應期。
他說:「首先子女預了被他們罵,此時要令長者明白入住院舍並非遭遺棄。老人院也有很多類別,私營者月費高達兩至三萬元,可惜香港的老人院求過於供,良莠不齊。再者子女為生計忙碌,安排父母入住亦可理解。」
記者接觸過的老人院院友,幾乎沒有一個開心。曾有一位婆婆因公屋清拆,子女們居所容不下她,就將她送入老人院。可是該老人日日以淚洗面,有次探她,院友說她每天哭不肯吃東西,最後她更絕食以及拒作治療。記者不禁心裏一沉。為何子女不早些接她回家?
彭學海聞言說:「我不清楚其家人情況,但肯定老人家是很不願意,她不開心也改變不了事實,便以行動表示不滿,如家人仍然漠視,其他人又可以如何?」
他認為老人有情緒,較易的解決方法是「?」。「如患有老年痴呆症,家人反而容易處理。但有些長者抗拒服藥,我就會說不服藥,那你生存還有什麼價值?有些入了院舍的老人會覺得失去子女、朋友、孫兒,如要他們安心,子女須承諾定期帶他們回家度假、逢節日一定來老人院和其度過,家人如無時間正日做節,也要提早兌現承諾,否則老人家會生氣。」
識變通兩代無隔閡
彭學海又認為,在院舍的老人假使跟同房吵架,也有方法解決。「假設同房老人開電視音量很大,便『?』老人用耳筒,免騷擾同房。同時要清晰給長者知道,他們是有自由,但自由亦有限制,否則長者要求只會越來越多,切忌助長老人的任性。我作為心理學家,會交由家人和長者溝通,從中了解。曾試過有一位老人家,每次都同我講幫他買中藥、白花油,我每次都說好,因好像代表老人對我的信任,也可保持彼此良好關係。另也有長者要我幫忙買安宮牛黃丸,我說不知道在哪裏買便推卻了。做心理學家最重要有愛心,不可責罵他們。」彭學海認為老人抗拒入院舍,因好像代表他們喪失能力,但亦有些人老來變得任性,子女無奈送他們入老人院以防出事,他們對子女不瞅不睬,是要令自己變成受害者,那就可以要求更多。
記者提及一位一百歲老人家,她終日閉上眼睛曲?身子睡,用膳時由姑娘餵食,她才張開口來,眼睛卻仍然閉?。另一種隱蔽長者寧執紙皮過活,也拒絕入住院舍。
彭學海說:「那百歲老人的狀態是抗拒、耍脾氣,但她仍想生存。其實老人情緒很個人,隱蔽長者的行為叫『兩點一線』,兩點是指老人只肯去兩個地方,如屋企、街市,一線就是來回都只行一條路線。這些老人很被動,需要一個其信任的人重新將其帶入社會。至於執紙皮過活,就是要證明能自力更生。不過,有些老人早在六十五歲便開始申請入住老人院,他們平日會到老人中心消閒,結交新朋友,又多參加中心舉辦的活動,提前接納及了解老人院。開了第一步,他日入老人院便較容易接受。有一次碰上一位老人,她怎樣都不和子女說話,到她百年歸老,其遺言只告訴我知,再由我這個第三者告訴她的子女,她叫子女不要學其不好的性格。本來我不大願意做中間人,但至此亦要尊重她。事實上,老人的性格才是最重要,他們須找對方向,這樣和子女便會無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