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人年紀大,身體老化弱化,難以恢復,生活痛苦不堪。
其實真正的痛苦,不在家中,而在送醫過程和在醫院治療時。今日的家庭結構,往往兩老相依為命。一個人生病,另一個要獨立照顧自己都有困難,怎可能送他到醫院?譬如骨頭跌傷,需要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和營養師。要去那麼多部門求助,怎麼可能?
即使送到醫院,高齡人士有自己一套生活規律,一旦住院,就要適應另一套生活規律。不能穿自己的衣服,穿上醫院制服;不能吃愛吃的東西,要吃淡而無味的營養餐;床邊有別的病人在吵鬧;上個廁所都諸多不便。加上護士進進出出,這個為你抽血,那個要為你驗大便,煩擾不休。簡言之:吃不下、睡不?、拉不出。而且還在生病期間,獨自面對,真個百般滋味在心頭。
所以老人寧願重病在家呻吟,都不肯送院。這是家人難以理解的。傳統的觀念是:你不來,我怎麼為你診治?
新的觀念是:你不必來,醫療團隊到你家。
站在病人的立場,苦民之所苦,這就叫「人性化醫療」。
用流動車,或者手提簡陋器材上門服務,人力調配、團體整合和資訊不足,對醫者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瘋子才會想到這點子。
試辦多年後,證明人性化才是病人真正的需要。
於是醫療照顧分成兩股潮流:一是綜合醫院愈蓋愈大,重點在「你來」;一是醫療團隊愈分愈小,重點在「我去」。 前者為了一般病人,後者為了行動有困難的老弱。高齡社會,上門醫療服務成了愈來愈壯大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