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捉字室」展九龍城區變遷

時間:2016-06-24 03:15:45來源:大公網

  圖:陳曉嵐(左二)和參加計劃學生周月瑤(右三)、董卓恩(右一)在九龍寨城公園「敬惜字紙亭」合影\大公報實習記者王姍姍攝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實習記者王姍姍報道:由本地藝術機構We-search(研究進行式)策劃,何鴻毅家族基金「藝術.改寫香港」資助項目「捉字室」之「字遊歷史:視藝教育成果展」明日起在九龍城石屋家園舉行,展期至七月三日,展示約八十名來自文理書院(九龍)、可立中學(薔色園主辦)、民生書院學生作品及四名藝術導師的回應作品。

  參與計劃學生與導師嘗試運用陶瓷、創意地圖,以及美術造型與攝影作藝術媒介,以三個關鍵詞─「地景(Landscape)」、「圖誌(Map)」和「命名(Name)」來檢視啟德土地以及九龍寨城的演化與現今的關係,述說其如何被塑造、改變,以至影響將來。在呈現歷史的進程和面貌之餘,亦表達個人對這段歷史的所思所感。

  借活動令學生了解歷史

  「捉字室」視藝教育課程團隊項目總監陳曉嵐說,是次活動用一種有趣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歷史,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之所以選擇九龍城區作為學生主要研究對象,陳曉嵐道:「這一社區有大量的歷史遺跡,且影響香港深遠的啟德機場也在此設立,城寨生活遠不像我們當初設想得那樣。」

  是次活動學生運用交通指示牌告知行者啟德土地上交通工具的改變,用自製的指示牌表示消失的機場、帆船,以及新增的渡輪。計劃進行當中,導師還會啟發學生思考社區歷史與他們現今的關係設計作品。故打鼓嶺道休憩花園旁邊的黃珍珍泰國菜館,九龍寨城公園內的「敬惜字紙亭」都是他們創作靈感的來源。

  創意作品緬懷昔日時光

  來自民生書院的董卓恩利用陶瓷表現九龍寨城歷史的過去帶給她的衝擊,然而並非以作品還原緬懷老建築,而是用作品形容光陰流逝帶給她的人生思考,作品《淡忘》好似幾塊樹木的根莖,上有細小的裂紋,董卓恩表示:「作品上的裂紋是陶瓷被燒製後的結果,這與人生何其相似:隨?時間的流逝,人也會如同陶瓷一般不斷經歷苦難,接受磨煉,心中就會出現裂痕,而這些裂痕恰恰就是光陰的痕跡。」

  在九龍寨城長大的周月瑤自言非常想念兒時的小店舖:「小的時候,父母會帶我在社區閒逛,我最喜歡的是三角形椰子糖,而這些賣糖果的小店舖都隨?城市建設的改變而不復存在,一些過去吃慣的零食、用過的物品,如今再去買,店家都會告訴你,現在的人已經不愛吃這些零食或者不再用這樣的東西了。」她創作的陶瓷作品《Used To Be Used To》,即為了留住人們過去的時光,她以陶瓷呈現出紙張被摺疊起來的過程,從「紙」上的文字和圖像可看到過去九龍寨城人吃過的零食以及使用的生活物品。

  查詢「藝術.改寫香港」資助計劃詳情可瀏覽網址:www.rhfamilyfoundation.org/athk。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