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街道的喜悅及憂鬱\李夢

時間:2016-06-23 03:15:48來源:大公網

  圖:莫奈畫作《巴黎的蒙托爾熱街》\作者供圖

  最近,逢歐國杯賽事正酣,法國巴黎街頭常見球迷狂歡慶祝的場面。見到藍白紅三色旗高低起落迎風搖擺的樣子,我總會想起印象派畫家莫奈那幅《巴黎的蒙托爾熱街》(Rue Montorgueil in Paris)。這幅畫創作於一八七八年夏天,正趕上巴黎舉辦世博會,又鄰近當地盛夏嘉年華,故街上人流湧動,臨街的窗戶都懸掛?國旗。旗桿高高地斜挑起來,在風中舞動,繽紛活潑,引人目眩。單看那畫面,觀者彷彿能感受到街上鼎沸的人聲及蒸騰的熱浪,可見這位印象派代表畫家?實是借景抒情、烘托氛圍的高手。

  印象派畫家最擅長設色及用光。在《巴黎的蒙托爾熱街》中,莫奈大量使用亮色,以不規則紅色色塊密集點綴其中,予人飽滿且豐沛的視覺體驗;而當另一位印象派畫家畢沙羅描畫巴黎蒙馬特大道的時候,卻用了相對收斂的色調,以至於整幅作品看上去自有一派寧靜安詳的模樣。觀感上的差異在所難免:莫奈的那幅畫中分明是盛夏光景,熱情與荷爾蒙沿?畫面中那些蜿蜒折轉的線條不停流動;而畢沙羅在一八九七年創作《蒙馬特大道冬天早晨》的時候正巧在冬季,故而將巴黎冬日街頭風景的靜默,以黃、黑、褐色等相對內斂沉靜的顏色呈現出來。因此,畢沙羅畫中的大街雖說也是人流車流俱密集,卻顯得溫吞,甚至有些謹慎。

  用光及設色的不同,一來影響畫作情緒表達,二來足以改變觀者與畫作的距離感。當我們站在莫奈那幅街景畫作前,我們宛若親歷那個引人亢奮激動的場面;而當我們面對畢沙羅冬景作品的時候,看與被看之間的距離明顯拉大,觀者欣賞畫作的時候通常帶?一些旁觀的、事不關己的意味。同樣都是巴黎的街道,在不同時節裏、不同情形中乃至不同畫家的筆下,樣貌往往迥然不同。

  莫奈筆下的街道熱鬧,很有些不管不顧的刺激與衝撞;畢沙羅作品則相對安閒些,雖說關乎冬日景象,卻並不為凸顯其蕭索荒涼,反倒看起來溫煦和緩。而當我們提到意大利超現實主義畫家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一八八八年至一九八七年)筆下的街道,除了「憂鬱」與「冷清」,我們似乎再也想不出其他溫暖明亮的形容詞了。

  與上述兩位畫家不同,基里科畫作中的街道從來不曾出現在現實世界中,而是以藝術家本人想像及思考的某種圖像式呈現。那些不規則的古怪街道通常伴隨?高牆、巨型拱廊以及深重的陰影出現,雖說色塊與線條的排布足以產生立體感,但這樣的立體感無疑並不符合透視法則,看起來神秘又離奇。他的作品中儘管用了大量的暖色調,比如紅、黃及橙色等,但從來讀不出溫暖親切的意味。當那孤零零的一座橙色城堡矗立在畫幅中央的時候,任誰都會感覺乖張且壓抑吧。

  基里科初出道的時候,正趕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前陰鬱奇詭的社會景狀,與他畫作營造的氛圍對照來看,竟異常契合。這位意大利「形而上」派畫家的作品時常出現空寂的街道與廣場,廣場上矗立?奇形怪狀的雕像,街道也往往不知會通向什麼地方。藝術家本人對於時局的失望乃至恐懼,亦能透過這些不尋常的意象,見出一二。

  一九一四年,一戰爆發同年,基里科創作了一幅畫作,取名《一條街道的痛苦與憂鬱》。作品沿用他背棄透視法的幾何式構圖,一條被染成黃褐色的街道出現在畫幅對角線上,靠近觀者的一端有一位滾鐵環的小女孩,另一端被拱廊和高牆隔斷,看不真切,只隱約見到一個站立的、靜默的人影。如果我們將畫中的小女孩視作世間男女的象徵,那在道路另一端,等待她的巨型神秘人影又意味?什麼?畫家不明說,但我們將這作品置於當時歐洲的社會情境中看,也不難猜出。

  對於莫奈和畢沙羅來說,▉畫一/劃一(一致)▉條街通常就只是▉畫一/劃一(一致)▉條街而已,至多添加一些創作人面對彼處情景時的感慨及意緒。在基里科作品中,街道、街上人以及街邊物件幾乎褪去所有寫實的功用,而成為某種引人反思的徵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