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雀仔街獵奇\鄭家豪

時間:2016-06-23 03:15:48來源:大公網

  養雀的箇中樂趣,不是我這門外漢能領略得到。到又稱「雀仔街」的旺角園圃街閒逛,數十家雀店掛滿雀籠,鸚鵡、相思、畫眉,鳴嚶不絕,街內好不熱鬧。看來是來自歐洲罷,幾位外國遊客忙個不停地取景,拍攝吊在店前的雀籠,近距離地錄取畫眉、海南了哥的特寫鏡頭,像要一次過把雀仔街的特色都拍下來,回去對家人說:「瞧!香港,奇妙嗎?」常聽說香港市容現代化,缺一些吸引遊客的特色景致,其實,雀仔街不就是嗎?外國遊客全神投入,找到了他們旅遊獵奇的目標,所缺的也許是沒有很好的宣傳。

  高高吊起的雀籠,圓的方的,木的竹的,雕上不一樣的圖案,不一樣的動物,不一樣的人物故事,它告訴路人,雀籠不是尋常東西,是精緻工藝,有專門的書籍記載雀籠的南北派別,名師與傳承,不少名師老去,他們留傳下來的作品走進收藏的殿堂,價錢越升越高。

  一個「鯉躍龍門萬字到頂籠」,配「三英戰呂布」食杯,還是新製作,在本地雀友以四千二百元成交,刻作者「鏡林」,是廣州僅存少數的一位雀籠師傅,海外頗有名氣,台灣、星洲、日本、泰國、澳洲的雀友慕名而至,甚至千里外將雀籠帶去修補,雀友認為價錢合理,若是出於名師的舊籠,叫價上萬至幾十萬元。

  牛籠,出自本港名師,大師傅姓李,名牛,凡出於他手的,統稱「牛籠」,由於工藝超人,自成一家,愛雀的人無不識牛籠珍貴,千方百計希望擁有,但牛籠價值驕人,二十年前,有出價十八萬元,對方也不願割愛。另有一對廣式畫眉籠,則以二十四萬元成交。入行逾半世紀的陳樂財,坊眾稱財叔,是新雀仔街老行專,精於製籠,在行內閱歷至深,說到高價的籠,一般人會說是十八萬的牛籠或二十四萬的畫眉籠,他表示平生見過最高交易僅一個籠作價七十萬元賣出!

  牛籠的一席地位,在於精雕細琢,李牛十分注重配件工藝,配件以牛為主題,如牛蟹、牛蛙、牛眼、成為他的專長,由此自成一家,統稱牛籠,又為牛派。

  楊籠,代表大師傅楊善製作,楊善行家稱「鬥木楊」,是本港雀籠名師產量較多的一位,他以「腳」叫響名堂,特別在雀籠座腳及配件腳上顯功夫,如萬字腳、蝴蝶腳、水波腳、穿孔腳。

  帶籠,以製作師傅陳帶得名,陳帶一九四七年由內地來港,靠製作雀籠謀生,漸為雀友賞識,以線香腳獨樹一幟,又以畫眉籠見稱,帶籠列為本港一派。

  七十三歲的財叔,十三歲在上海街奇香茶樓偶遇名師隨從學藝,現在每天仍在雀仔街開檔,工藝精湛的老一代名師傅一一消逝,找一個修理師傅不容易,財叔雖不至碩果僅存,但雀友視他為寶,雀籠需要修補便拿去給財叔。

  上世紀七十年代經濟起飛,養雀流行一時,雀友早上提一籠雀仔上茶樓嘆一盅兩件,茶樓成雀仔天地,更有外國電視台找上雀仔茶樓拍攝他們眼中的東方奇趣。

  財叔對行業現在狀況有一番感受,他說新入行的只懂上漆,不懂造籠,不算師傅。雀籠工藝十分複雜,上乘製作採用舊竹木,高級籠以上等木料酸枝、紫檀、黃楊為材。評一個雀籠價值,看雕花工藝,配件品質,雕功高下,即使一個指頭大小的配件,經過雕琢,價錢可賣幾千元。價值在於用料,雕工以及師傅名氣。

  一條街,或是一個地方,「有仙則名」,有特色遊人便至,雀仔街有條件發展為旅遊景點,吸引喜好獵奇的歐美遊客。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