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未被污染的童年花園──評黃慶雲長篇兒童小說《親親小時候》\周蜜蜜

時間:2016-06-19 03:15:34來源:大公網

  童年,是人生伊始最純淨無染的記憶,往往如畫圖般深刻而清晰地刻印在兒童文學作家的腦海之中,難以忘懷。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黃慶雲,辛勤耕耘七十多個春秋,對自己短暫而寶貴的童年記憶,十分珍愛,並且把她當成為孩子們創作的動力與養分,寫出了一部又一部動人的兒童文學作品。其長篇兒童小說《親親小時候》(真文化出版公司,一九九四),正是最能再現她童年生活狀況的一部優秀作品。

  黃慶雲根據自己的童年記憶,生動活潑地描畫出香港兒童在上世紀之初生活的真實情形,也反映了當時兒童的心理與夢想,所以作品深受歡迎與好評。就像作者本人在另一作品集《黃慶雲捲》中所說:「每個人長大了之後,都會遺失或是遺忘了件很寶貴的東西。那就是他的童年。」

  黃慶雲自始至終沒有忘記自己童年的點點滴滴,無論是苦是甜,是悲是喜,都以純真的筆觸,一一化為感動小讀者的故事。從《親親小時候》的章節文字裏,也可以見到兒童文學作家童稚時期對世界各種事物的看法,充滿童心童趣童夢,其中有許多兒童心理的特點,與任何年代的兒童都是共通的,卻又都是和成年人的看法永遠背道而馳。比如小說中寫道:「大人做事從來不跟我們商量的」、「真正奇怪的是大人,為什麼第一個大人看見到了豆角就想到要吃而不是要玩的」;有些是她獨特的體會,例如當她的珍姊死了後,外婆說「什麼都是注定的」,她卻認為「什麼都不是注定的,只有我們長大才是注定。可是,偏偏珍姊就不長大了」;又例如她認為一個地方也有它的童年:「如今沙田變成了現代化的新市鎮,那個時期的沙田已成為今天沙田的童年了。童年,總是人生最值得留戀的階段啊!」

  動盪時世 心靈寫真

  上世紀二十年代是一個動盪的時代,黃慶雲的家庭生活,也是動盪不安的。她在書中如此寫道:「我似乎沒有合乎規格的童年。我的父母成天都為生存而忙碌,從來沒有關注我的童年。我很小就學認字,是外祖母教的。大約四歲左右,就認識幾百字了。父母的談話我不懂。當他們注意到我的存在時,便讓我讀那令人厭煩的四書五經。但也有一本叫我感興趣的書,那是《史記》,我把它當作傳奇來讀……」

  黃慶雲的描述,既然是她童年生活的主要方面,自然而然也成了她日後從事兒童文學創作的基礎。她父親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大家庭,年輕時曾到日本留學。回國後為了生活,做過很多工作,但一直都不穩定,不斷失業。可他總是逆來順受,默默忍耐。而黃慶雲的母親,從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到社會上工作,曾經當過教師、小職員,店員。幼小的黃慶雲看到,父親和母親二人,性格恰恰相反:父親慢,母親急;父親柔和,母親剛烈;父親樂天看得開,天塌下來當被蓋;母親卻憂柴憂米,事事操心。母親只讓她和姐姐努力讀書,生怕「玩物喪志」,連玩具也不給買,小狗、小貓、小鳥之類的家庭寵物,更是一律不准養。沒有玩具可玩,小姊妹們便以看別人勞作為樂:看菜農挑水澆地,竟想要等到人家把池塘的水挑乾才走,可池塘是永遠挑不乾的;她們常常在街上到處逛,到處看,流連忘返,有時旁觀小食店的店員包?子,結果是看到包完了,才肯離開。對於幼小的黃慶雲來說,世界是新奇的,充滿了幻想和色彩。黃慶雲有個姐姐,可以說是她唯一朝夕相伴的「朋友」。親姊妹間的最大樂趣就是互相講故事,總題目是《兩姊妹》。內容是姊妹倆如何幫助窮困的家庭做事,主人公就是她們自己。她回憶說:「我們把看到的一切勞動─種菜、燒火、上山砍柴、打石子、包?子,都編進故事。有時姊姊講,有時我講,講完一段又一段,沒完沒了。凡是我們在一起,就秘密地搶?講,晚上下了蚊帳不睡覺,竊竊私語,甚至上廁所也一起去──為了講故事。到了我們能用字寫的時候,就用算術本子那小格子一個字一個字地寫下來;到了對畫畫有興趣的時候,又把那故事一套一套地畫成連環畫;在沒人看見的時候,我們還演出……」這些最簡單的故事,是她們生活的複述、童心的創造,也正是黃慶雲文學之路的起點。

  歌頌自然 詩意盎然

  我走過了九十九條河,

  我描繪過花兒一千零一朵,

  只有童年的花園,

  永遠永遠地佔有我,

  這道理我無法說出來,

  別問我十萬個為什麼!

  這是小說《親親小時候》「童年的花園」一章中,所寫的一首充滿童心童真的童詩。這部小說的主要內容,集中講述了作者童年時代中的某一年,父親在新界沙田租了一個小園子,不僅種些青菜,還養些羊、雞、鵝和鴿子,還有條看門的小狗。這地方可真是孩子夢想的天堂:田野,山丘、藍天、日月星辰……她就是這個世界的主人!小羊由她看管,雞、鵝、鴿子、小狗也都是她的部下。像小馬那麼高大的母羊帶了一隻羊羔,小羊吃母羊的奶,她也學?小羊去吮母羊的奶。她帶?小羊去爬樹,教小豬在木架上走,讓小狗聽她講故事。於是,那《兩姊妹》的故事更豐富了:她從飛?的浮雲,想像到更多的事物;晚上,睡在床上,聽窗外的風聲,河上的水聲,野獸和飛鳥的叫聲,那草棚外的世界,更觸動?她的心。那時,她還沒有上學,媽媽只是教她一些唐詩及淺顯的課文,而大自然才是她最親最愛的老師。在這裏,她寫下平生第一首詩:紅紅旭日東方升,照過小園緣材庭;花露已乾人亦醒,羊兒覓乳一聲聲。

  縱觀小說的三十一個篇章,分別描寫了兒童與大自然的溫馨關係與細節。故事中既有巨人的花園,也有花園的童話;有描繪小狗、小羊、小豬、小鳥及魚兒,牠們來自大自然,都曾經和小孩子一起生活,當中有悲有喜。在《打魚炮的人》一章裏,講述一對小姊妹看到她們常常去玩的河水裏,有一天發現布滿了死魚。爸爸告訴她們,這都是放魚炮的人做的,他們在水裏放一個魚炮,就把所有的魚都炸死了!從此以後,小姊妹聽到「逢」的一聲魚炮響,心裏就非常難過,質疑為什麼人會那樣殘忍。這裏寫到了天真的童心,與人性的殘酷自私,成為強烈的對比。

  小姊妹愛護小動物,提議受傷的小鴨治療傷口,又喜歡摘豆角、找青蛙,躲進她們的「秘密山谷」,去過自然的生活,燒柴煮飯,吃自己種的菜,在香港新界的沙田,過?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還被教導:「狗是最有靈性的動物,你們玩牠,牠就成了玩物,失去了靈性。」這是多麼充滿智慧的啟發!小說更帶出了要尊重自然界的生長規律、愛護一山一水的生活資源,具有高度的環保意識。

  童年是迷人的,但像夢一樣過去了。七歲的黃慶雲離開新界的田園風光,進入香港城市,讀了三年私塾式的學校和一年英文學校。一九三一年,正值日寇侵入東北,她剛十一歲,又隨家搬回廣州,考進中山大學附屬中學。後來廣州淪陷,她又輾轉到香港大學寄讀,與來自上海的著名女作家張愛玲同期當借讀生。及後又考取獎學金,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做研究。

  除了鑽研教育理論,黃慶雲還到兒童中去,給他們講故事,做報告,參加當地的兒童劇場運動。立下意願,要創造性地、全心全意地做一名塑造孩子靈魂的藝術家。

  黃慶雲雖然現在已經年過九旬,但她依然認真地思考?、探索?,創造?。從童年回憶開始,黃慶雲在時間的長河裏,堅定堅持兒童文學的創作,一直有?自己的航線;在生命的運行中,也畫出了自己的軌跡……

‧周蜜蜜,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

代表作《尋龍探險記》。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