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不婚家族主義》詮釋現代社會不婚一族心態\作者供圖
這些年來,隨?日本少子化愈加嚴重,催生出各式各樣探討男女婚戀題材的日劇,幾乎每季都有一部來瞄準時下的單身族群。從十年前的《不能結婚的男人》到近年大熱的《無法戀愛的理由》、《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群起哄搶的態勢下,也大有難以突圍之感。而前段時間剛在香港無?網絡電視日劇台播映完畢的《不婚家族主義》(又譯:《家族的形式》),可謂笑中帶淚,匠心獨具,在這鯨吞蠶食的嚴酷地界上,不動聲色地將觀眾的共鳴和感動盡收囊中。\判答
不同於以往的此類題材,這部劇以婚姻、愛情為跳板,直達一個更宏觀的舞台─家庭,以及在它的感召下,被我們重新審視的職場、友情、人生。隨?男、女主角在彼此面前慢慢剝離曾經的自我保護和情感潔癖,人們發現原來在成年人自以為獨善其身、言之有物的世界裏,終究逃脫不掉上輩人的牽絆。沒有誰是喋喋不休的入侵者,有的只是被還原後的溫暖,所謂生活的本質,即在與不同人的交流和接納中成長。
巧合的是,男主角的一系列單身言論,因為太過犀利真實直指人心,在內地社交網絡上大熱,引發瘋狂轉載。而劇中父親這一角色,以關鍵性的紐帶作用,帶動了大家對整個社會相處方式的深入思考,恰逢今日是父親節,也許更多了一層現實意義。
一人一座城
脾氣差的工作狂和極端自我的中年男人,碰巧住到一幢樓裏,恰恰印證了那句「不是冤家不聚頭」。雖然獨身是個寬敞直白的切入點,可這兩人則在經濟條件優越、社會功能健全的基礎下,多了主觀選擇的味道。怪不得很多人在開場就大呼:「彷彿從中看到了未來的自己。」
劇中主角們的缺點和軟肋,不但沒有避諱,反而赤裸裸地展示在人前。男主角永里大介(香取慎吾飾)跟所有在大城市打拚的人一樣,實現了廣泛適用的夢想:擁有自己的複式公寓。三十九歲的他認定交際無用,堅持「男人過了四十就會跟習慣結婚」,作息規律且酷愛健身,有強迫症和潔癖。再觀住在男主角樓上的女主角熊谷葉菜子(上野樹里飾)是一個三十二歲、離過一次婚的商社白領,說話直接,性格倔強,唯一愛好就是給自己光顧過的餐館、商家寫投訴郵件,也讓大介所在的文具公司不堪其擾。
看似「奇葩」的主角帶出了當今一代的思想觀念:社交壁壘、喜歡獨處,只因「與人打交道是麻煩的根源」,就更不要提讓人負重的愛情了。可編劇剛給出這個前提,就立刻印證了事實的殘酷。隨?主角父母們的不期而至,潘多拉的魔盒也猛地打開,憑空冒出來的弟弟、深情款款的前夫、相親狂的同事……一個又一個不速之客接踵而至,讓他們在手忙腳亂中焦頭爛額。也正是拜這些混亂所賜,大介和葉菜子漸漸發現了彼此身上越來越多的共通點,在「捍衛城堡」和「同仇敵愾」的過程中分享秘密,敞開心扉。看?他們心頭的銅牆鐵壁一點點軟化,觀眾們也止不住猜測未來的故事將如何展開……
親情即羈絆
整部劇最特別之處,是在沒有反面人物的情況下衝突不斷,想完成這個近乎不可能的情節任務,除了兩位主角本身不避爭議、充滿張力的性格特徵外,當然需要上一輩人的「鼎力相助」。
父母的到來就打破了獨居者的平靜,老爹在公寓烤魚引爆火警、自作主張開Party、陽台種菜拉來牛糞、在浴缸裏養墨魚……所有讓觀眾啞然失笑的情節都挑戰?大介的底線,與此同時,葉菜子的母親也陷入了對女兒離婚真相深深的擔憂中,儘管如此,也只能小心翼翼,生怕觸及葉菜子的傷痕。劇中人日常的交流和碰撞,傳達出兩代人難以言說的距離,而在父子、母女這樣最貼近的血緣關係之外,編劇還通過另一條故事線渲染出難以割捨的家族形式,連繼母和毫無關聯的弟弟,都舉足輕重,讓角色內心中的善意自然流露,一切水到渠成。
日本電影導演是枝裕和表達過這樣一種觀點:「活?的東西都是很費工夫的。」正巧,大介父親也說:「人活在這個世上,不就是互相添麻煩嗎?」大半生都飽嘗自閉症之苦的他,直到看見妻子遺書才如夢初醒,試圖將人生重新來過,也想在自己有生之年避免令下一代重蹈覆轍。儘管受到兒子的排斥和冷漠,他的期望卻並非是徒有其表的強求,而是擔心自己走後兒子會承受巨大的孤獨。而當他們面對「獨身主義」的子女時,既沒有像我們的父母那般將逼婚、生子掛在嘴上,也不會試圖將自己的價值觀強行灌輸。比起戀愛和結婚,生存在這個世界上,被人接納、與人調和才是更長久的意義。當葉菜子終於跟母親講出不能懷孕的事,說自己是成年人不想在媽媽面前哭,母親一把將她攬在懷裏說:「你哇哇大哭的樣子,從你出生起我就看到了。」
那一瞬間,不僅僅是劇中人和煲劇人的淚崩,也是對親情即為羈絆的最好詮釋:不管時代如何變遷,生命中最初的溫暖始終如一。家人就像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無論何時何地,都無法與之切割。可貴的是,劇中的父母懂得尊重孩子與自己之間的差異,就算爭吵也輕鬆詼諧,比起「說」,更在乎身體力行;比起誘導和壓制,更樂於去感染和體察。在大介和葉菜子本以為自己無堅不摧的時候,父母仍用特有的方式告訴他們:成年人的內涵,遠比他們想像中的豐富、有溫度。
愛情是黏連
與親情濃墨重彩的配色相比,兩個主角之間感情的推進始終都是全篇主調。然而成年人情愫的微妙變化,不要說寫故事的人難以拿捏,就算身在其中,也是一本糊塗帳,如何詮釋兩個人之間的火花,極為考驗功力。
編劇不屑於失真的電光石火,更不想依靠虛假的攻防來傳遞互動。就像所有的起跳都需要?力點,男女主角對外界的牴觸顯然是值得挖掘的方向。不想與人過分親近,造成了層層的自我保護,與此同時,柔軟的內心卻無法對彼此的隱痛坐視不理。因此,共同經歷的事件,就成了解圍的關鍵。為了幫同事準備結婚贈禮而徹夜趕工,在得知父親將不久於人世後的震驚和無措。每一次波瀾背後,都暗藏?跟舊有想法的碰觸,或強或弱,時隱時現。正所謂關心則亂,當他們發現自己的步調已經不似當初那般堅硬決絕的時候,恰恰是衝破了內心的硬殼,在對方身上,找到了那個最具安全感、最舒適的巢穴。
在場景上,導演?意讓陽台、電梯、公寓門口成為慣常取景,很多矛盾和突破也在此發生。由此不難看出,「家」這個固定空間的外延,確實還有一些如影隨形的地方在活化?人們的感情,就像明明想要在心裏建造高牆,卻始終無法閉門不出同這個世界決裂。
故事尾聲,大介在父親的葬禮上向葉菜子求婚,此處堪稱全劇的高潮。雖然逝者已逝,而其帶來的生生不息的傳承卻扎根土壤,開啟了下輩人的新生,設計之妙,令人拍案。回望父親生平,大介意識到自己無論如何也無法成為獨行者─人既然是社會動物,就勢必會有所牽絆、有所黏連,而愛情,正是這其中最具養分和力量的一種需求。因此,即便大介依然忐忑不安卻還要鄭重其事地說:「雖然我不是那麼想結婚,但一生中或許再也遇不到這樣合拍的人了,我不想錯過。恕我冒昧,與其一個人過,要不要試?兩個人一起。」這句帶?濃烈個人氣息的另類表白,竟然能讓觀眾心頭一顫,不禁潸然,彷彿所有蹉跎都沒白白走過,只有遇到了那個對的人,才會為了對方去眷戀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