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到訪廣州的八和會館,一批退休粵劇前輩告訴我,在荔灣區恩寧路不遠處,將會興建粵劇博物館。不過三年光景,博物館已經落成啟用,有關單位的辦事效率,值得香港借鏡。
那年頭,廣東粵劇院斥資興建的廣東粵劇藝術中心,在越秀區東風東路的劇院,亦已進行如火如荼的工程,翌年便已完工。雖然越秀區與荔灣區位置分處西北,但是廣州市現時的交通網絡已甚方便,故此再加上東面天河區的紅線女藝術中心,廣州市的粵劇研究、觀賞和推廣設施,可算十分齊備。
香港方面,沙田的文化博物館自開館已設立粵劇文物館。它不稱為博物館,實在因為其藏品數量不多,而且文物館只是「文博」的其中一個展館,故此不能自稱博物館。不過香港也不需妄自菲薄,因為文物館對於香港本地的粵劇資料收藏甚豐,而且借助電腦科技,更能讓參觀者很容易搜尋所需資料。
例如,文物館收藏了多年來在香港不同的「師傅誕」,當中演出《香花山大賀壽》錄像,最早的版本可追溯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錄像顯示當年的著名花旦鳳凰女,在演出裏只是擔演「擺花女」。可見當年的粵劇演員,每當粵劇行會有需要之時,都可以放低本身的地位和身價,一同參與演出。
總的來說,省港兩地的粵劇博物館或文物館,再加上澳門民間長年興旺的曲藝表演,未來必能夠將粵劇事業振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