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有感於《遷徙的鳥》\顏純鈎

時間:2016-06-18 03:15:38來源:大公網

 

 

  圖:《遷徙的鳥》捕捉了不少珍貴鏡頭,除了從高處俯拍外,更會貼近候鳥的身子仰拍牠們\網絡圖片

 

  看一部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家合拍的紀錄片《遷徙的鳥》(Winged Migration),深深被打動。人類自稱萬物之靈,總有一種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傲慢,可是看看那些候鳥,每年跋涉千里,從北方到南方,再從南方回北方,風雨兼程,履險如夷,牠們為生存和繁衍而倔強如斯,牠們也世世代代都在征服自然。

  一般的候鳥每年的遷徙路程都超過千里,有一種鳥居然從北極飛到南極,再從南極飛回北極,每年的路程相當於繞地球一個圈。牠們憑路上的山水作標誌認路,不斷橫穿海洋和沙漠,單靠兩隻搧動的翅膀,支撐千里路程,這種一代傳一代的生命大工程,被牠們的基因記憶,永不中斷。

  紀錄片動用了驚人的人力物力,大量追隨候鳥飛越千山萬水的鏡頭,鏡頭一時從高處拍攝牠們,在牠們的身影下,是壯麗的山水、人的城市和鄉村,有時鏡頭仰拍牠們,貼近牠們的身子,拍牠們掠過冰川、工廠的煙?、農舍和草原。不明白拍攝者如何捕捉那些珍貴的鏡頭,在直升機上追拍難免驚動牠們,有時飛鳥貼近河面飛翔,鏡頭竟可以從下往上拍牠們的身姿,河岸有樹,也不見公路,鏡頭如何貼近群鳥疾飛?拍這部片時,無人機尚未問世,那麼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候鳥遷徙時,一般作「一」字或「人」字排列,以便一隻跟?一隻,不致掉隊,但畢竟跋山涉水,其間天氣和環境千變萬化,難以避免有意外出現。片中一群鳥經過一條小溪,稍作休息後再起飛,有一隻鳥給河裏的魚網纏住,無法飛起來,一個小孩看見了,用小刀割斷網繩,那隻落後的鳥如釋重負,帶?腳上殘留的網繩騰空而去。下一個鏡頭,這隻幾乎失群的鳥與其他同伴在草地上歇息,牠的腳上還纏留?那些魚網─也就是說,攝影者跟蹤了牠整個飛行過程。

  另外一個細節,一隻鳥在海邊因翅膀受傷而飛不起來,同伴都走光了,牠落了單,更恐怖的是,沙灘上一大群張牙舞爪的螃蟹發現了牠,像異國侵略者一樣包圍上來。那隻受傷的鳥驚惶失措,想要逃出這個危險的處境,但牠受傷的翅膀不聽使喚,而逃命的前路已經是波濤洶湧的海邊。最後,一隻膽子大的螃蟹用牠的螯鉗住傷鳥垂在地上的翅膀,其他的蟹一擁而上,這隻可憐失群的候鳥就成了蟹們的大餐。

  遠征路上有多少相似的悲劇發生,但數萬隻生靈的大遷徙,其間個體的犧牲都忽略不計,最要緊是整個族群得以繁衍下去。

  在南美洲的叢林裏,有人從野外捕獲了一船動物,有猴子,也有各種禽鳥,都關在各自的籠子裏,大概送到城市去,有的會賣給動物園供人觀賞,有的就直接成了人類的盤中飧。這時鏡頭捕捉到一隻藍色鸚鵡,牠被關在一個木條釘的籠子裏。藍鸚鵡從木條縫隙中伸出強有力的喙,將拴住木門的一條橫杠使勁往上頂,一點點挪動那條橫杠,直至橫杠脫落,藍鸚鵡輕輕推開木柵門,利落地跳到木籠外來。下一個鏡頭,藍鸚鵡展翅一飛,自由自在沿河面飛走了。連在生物進化鏈條上排在鳥類前面的猴子,都乖乖蹲在籠子裏等候命運發落,唯有這隻聰明的藍鸚鵡,用自己的智慧解脫了困境,造物之神秘難測,就表現在這種地方。這樣珍貴的鏡頭,可謂萬中無一,不知道要跟拍多少無用的鏡頭,才從中篩選出來。人們常說「眾裏尋他千百度」,「得來全不費功夫」,可是分明已經眾裏尋牠千百回了,所花心血無數,怎麼可以說「得來全不費功夫」呢?

  看這部紀錄片倒生出無限感慨來,不知道已經有多少年沒見過遷徙的候鳥了!小時候在家鄉,自家院子裏,一到秋天,抬頭望上去,總會看到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雁陣,有時雁群飛得低一點,還能聽見細碎的雁唳聲。我們家已經是在小鎮上了,院子裏還經常有麻雀和燕子飛來,在屋檐下築巢,有時蝙蝠也來,在巢裏哺育了一窩小蝙蝠。我們在石板地上張一個竹籮筐,筐下支一枝小木棍,木棍上繫一條細繩,筐下撒一把米,就能吸引麻雀來。我們躲在門後,見麻雀來了,拉倒了竹筐,就逮住麻雀,一般捉了玩幾天,玩厭了就放走牠。

  但後來,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消滅四害」時,鎮子上有人用霰彈槍打麻雀,黃昏百鳥歸巢,大榕樹上一片聒噪,槍聲一響,中彈的麻雀像下雨一樣「噗噗」落了滿地,那時我們年紀小,負責把麻雀屍體檢起來,剪掉腳爪上繳計數,雀屍就帶回家,剝洗乾淨,炒了大半鍋,香噴噴地吃下去。

  如此作孽,再加上農藥化肥的毒害,現在見到一隻麻雀都覺稀罕了。榕樹上沒有了鳥鳴,而榕樹本身,也在大煉鋼鐵的年代被鋸下來,送進土高爐去煉鐵了。

  人自以為是自然的統治者,為滿足自己的慾望不斷向大自然施毒手,到現在才驚覺自然正在報復我們。我們住在石屎森林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除了搵食,每天以手機和遊戲機度日,自然予我何有哉?我們早已忘記在城市邊緣,有青山綠水,鳥鳴花香,忘記親近大自然那種莫名的喜悅,那種從內心深處緩緩升起的感動,那種與萬物同悲喜、共生死的民胞物與的生命體驗。

  近年環保意識抬頭,保護自然的呼聲不絕於耳,但保護自然不是口號,應該是一種發乎內心的需求。而要保護自然,就要先從親近自然做起,你親近它、喜歡它,你自然就想保護它。   與山水親厚,與萬物廝磨,讓我們重新找回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謙卑本分地生活下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