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美國居民的甩賣\楊繼良

時間:2016-06-18 03:15:38來源:大公網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那時國內的生活水準相對低下,有個親戚到美國作短期訪問,回到上海後對我談他感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美國城市居民以非常便宜的價格,甩賣他們不再需要的衣?或傢具用品。隨?陳列甩賣物品的場所和目的不同,有多種叫法,如「車庫甩賣」、「地下室甩賣」、「搬家甩賣」、「標價甩賣」……他一連舉出好幾個稱謂,以示其普遍,說到最後,還加一句,「還有一種,叫『庭院甩賣』(可能在自家的庭園內,也可能在幾所房屋之間的庭園,幾戶人家組織集體甩賣)」。居民拿出來甩賣的衣?、用品都成色很新、價錢極低廉。這個反映美國生活優裕的印象,促使他辭去在上海一家大醫院的醫師職務,先是隻身來留學,後來舉家遷來。

  最初,他隻身來到三藩市,曾棲身在一所寺廟,燒香者離去後,他需要幫助打掃,求得晚上能席地而?。此君後來在美國從事研究工作,兒子經營電腦硬體,往來中國;女兒成為藥學博士。他七十多歲了,在加州聖地牙哥市買了很大的住宅,安度退休年月。我想,在上海當醫生,最近十年的生活水準也會有相當的提高,但國內「高考」競爭劇烈,子女或許不可能獲得在美國那樣的教育。聖地牙哥是個風光綺麗的休閒勝地,舉家來到美國,很值!

  我們住在阿拉斯加州,春來較遲,大概要到五月份才感覺暖和,此時許多居民會開始把需要甩賣的東西整理出來,在當地的報紙上登一則分類廣告,並在住所附近作出標識(例如掛個彩色氣球),以吸引過路者。我初來時,會看報紙上的小廣告,前去「淘寶」。剛來第一年的五月,在同學家門口遇到他帶?妻子準備外出,興高采烈地對我說:「五月份,正是車庫甩賣的季節了呀!」這是貧窮留學生們期盼良久的一件樂事,這種心情是我早已「身體力行」過的。

  在來到這個州的五年前,我曾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當了三年的訪問學者,回國時海運二十個紙箱,全部都是從當地居民們的甩賣中買到的舊衣物。居民甩賣的,多女士們的服裝,她們的服飾每天更換,一間「步入式衣櫃」需要定期清理,否則就裝不下。甩賣的男式服裝很少,只有當這家的男主人逝去,才標價出售,大約不及原價的百分之五;如果有恤衫出售,一定是原包裝完好、沒有拆開過的。我還買到過兩架打字機,回國後送給朋友。我知道有一位女同胞在居美三年後回國,海運三十多個紙箱,幾乎堆滿了一間十來平方米的?室,當然全都來自各種各樣的「甩賣」。

  柏克萊是個大學校區,居民多高級知識分子,獨宅獨院。那裏如有「甩賣」,待售衣物的品質很高。有一次我經過一家在甩賣,陳列?許多婦女的優質衣物。時在下午四點多,那位「看攤」的夫人說:「如果你能有用,就隨便拿走,不要錢;反正明天早上九點,救世軍(一個慈善機構)會來拿走,我捐給他們了。」有一次校區裏有一家舞蹈音樂團體舉行甩賣,除了許多嶄新的領帶外,沒有男士的衣物,標價是一塊錢裝滿一個牛皮紙的購物袋。我裝了滿滿一大袋,還按壓結實了,心想自己一輩子也用不了,但可以裝入禮盒,送人。同去的一位同胞買了許多東西,我駕車送他回家時忘記拿自己那袋領帶,至今扼腕!

  老伴初來此地,曾一度買過「舊」衣服。寫信告訴她的哥哥,回信說「想不到你在美國這樣苦,不禁潸然淚下」,這是中國和美國的「舊貨」概念不一樣所致。她前月去上海,我問上海人的舊東西是如何處理的,她說小的街道上仍有「廢品回收站」,另外也有「舊貨商場」,和我們二十多年前離開上海時相仿。   在美國我們沒有組織過甩賣,但不時有慈善機構(如兒童基金會)打電話來,說他們的車將於近日來到我們這個區,我們就把相當新、但已沒有什麼用處的衣物放在大的塑膠袋裏,等待他們來取走,那些都是比較好的物品。上海人送回收站、舊貨店賣錢的東西,在美國都只能直接倒入垃圾箱。美國也有窮人,周末駕車巡視各甩賣場所的,當然都是一些生活並不寬裕的人家。社會上各個階層,依收入高低分成不同層次,對甩賣的態度也就分成若干檔次。只是總體來說,比中國富裕多了,所以有「甩賣」的出現。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