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費城之聲」歷久彌新─聽費城樂團音樂會有感\李夢

時間:2016-06-18 03:15:33來源:大公網

  圖:費城樂團訪港首場音樂會五月十九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演奏布拉姆斯的《D大調第二交響曲》及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天方夜譚》交響組曲\Jan Regan攝

  美國費城樂團(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五月十九、二十兩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連演兩場,可謂本地樂迷盼望已久的事情。這個樂團與香港的緣分不淺:曾經擔任香港管弦樂團音樂總監的指揮家董麟,最初以費城樂團小提琴樂手身份入行;如今在費城樂團擔任助理指揮的廖國敏,曾經在香港演藝學院就讀,與本地知名歌劇導演盧景文多次合作。

  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費城樂團曾經以「文化使者」的身份訪問「文革」期間的中國,為中美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恢復建交助力,也讓中國樂迷對於渾厚飽滿的「費城之聲」印象深刻。在斯托科夫斯基與奧曼迪兩任音樂總監的努力下,費城樂團躋身美國五大交響樂團之列,曾在美國首演馬勒、斯克里亞賓和勛伯格等歐洲知名作曲家作品,也是二十世紀現代音樂的重要推動者。然而,由於近年歐美古典音樂市場不景氣,費城樂團在二○一一年申請破產保護。其後,樂團與北京國家大劇院簽訂合作協議,定期來中國巡演,一則在亞洲普及西洋古典音樂,二來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這個久負盛名的樂團脫離財政困境。

  我曾經一度擔憂如今的費城樂團會因為五年前的一場破產危機而失去自信及活力,然而,當音樂會開場後布拉姆斯《第二交響曲》管樂聲部次第奏響的時候,我的疑慮消除了:樂評人與樂迷心目中鮮活飽滿的「費城之聲」魅力依舊。

  百年樂團 魅力依舊

  費城樂團與音樂總監、加拿大人尼澤─塞甘為兩場香港音樂會挑選了不同的曲目,從布拉姆斯到高沙可夫再到布魯克納,雖然風格各異,卻都是浪漫意味濃郁的作品,素來為費城樂團所擅長。我前往聆聽的五月十九日演出,上半場是布拉姆斯的《第二交響曲》,下半場是俄羅斯民族樂派作曲家高沙可夫的交響組曲《天方夜譚》。樂團對於布拉姆斯交響曲的詮釋幾近完美,演奏《天方夜譚》時略有微瑕。

  布拉姆斯交響曲系列可謂費城樂團用來「壓箱底」的作品,多年來常演常新。這首D大調四樂章交響曲,曾由史托科夫斯基以及奧曼迪兩位偉大指揮家帶領樂團演奏並灌錄唱片。布拉姆斯因擔心自己的交響樂作品無法比肩貝多芬,曾花費二十一年時間創作《第一交響曲》,誰知首演效果並不理想,被眾多樂評人稱作「貝多芬第十」。之後,布拉姆斯索性放下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只用了數月時間便完成了第二交響曲,在第一交響曲首演翌年演出,竟收穫不俗評價。與第一首相對沉重壓抑的風格不同,這首交響曲以相對明快的D大調寫成,很有些田園的、牧歌式的風味。

  當晚,尼澤─塞甘與樂團詮釋該曲時,採用了較為平緩的節奏,特別是在處理第一及第二樂章的時候,將長線條樂句奏得相對慢條斯理,於是,各聲部之間的互動更為突出,旋律的色彩及節奏亦顯得紓緩而豐盈。在第二樂章中段風捲殘雲般的弦樂合奏中,各弦樂聲部之間的配合稍有疏忽,便會令到合奏的聲響凌亂而混沌。在音樂總監帶領下,費城樂團以淡定又不失昂揚活力的方法處理那些激越張揚的段落,以至於整首曲目聽下來,既不拖沓也不慌亂。

  微妙之處 拿捏到位

  都說費城樂團的銅管聲部明亮飽滿,現場聽來的確名不虛傳。另外值得一讚的是樂團的低音提琴聲部。聽眾通常會被小提琴、管樂以及敲擊樂聲部吸引,較少留意位於舞台外側的低音提琴聲部。但當晚費城樂團低音提琴聲部的精彩程度,毫不遜於小提琴及銅管聲部。在首席樂師Harold Robinson的帶領下,這一聲部的合奏深沉、飽滿且富戲劇感,增加了曲目本身的厚度及層次感。

  演奏布拉姆斯交響曲時自在從容的節奏感,同樣被用在下半場的《天方夜譚》中。高沙可夫這首近似標題音樂的四樂章交響組曲,顯然比上半場的作品更富戲劇性,且兼具異域色彩。如果說布拉姆斯《第二交響曲》中尚有光明與陰暗的對峙,《天方夜譚》中則盡是輝煌、開闊甚至壯麗的段落。在我看來,越是昂揚澎湃、直指天宇的旋律,越考驗指揮及樂團的控制力。那種在「失控」與「受控」之間徘徊的樣態,是詮釋這首作品時最微妙也最值得細心拿捏的地方。樂團及指揮的控制力自不必多言,唯首席小提琴手在演奏每個樂章中重複出現的獨奏段落時略微欠缺些變化,而圓號手在第一樂章末端高潮處略顯不夠齊整飽滿,是整首曲目的兩處小瑕疵。

  總括而言,費城樂團時隔多年重訪香港的演出,並未讓本地樂迷失望。一個擁有百多年歷史的交響樂團,歷經波折與人事變遷,仍能維持出眾的音色與極佳的節奏控制力,實在值得一眾亞洲後起樂團借鑒。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