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初,剛下過小雨,我沿?泥濘的台階登上了漯河市臨潁縣繁城鎮受禪台,這是中國唯一的禪讓活動紀念地。極目四望,心潮起伏,思緒一下子拉到了一千八百年前的那個初冬的早晨。
東漢延康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天高雲淡,旭日東昇,魏王曹丕就在這裏舉行受禪大典,迫漢獻帝禪讓,篡漢立魏,改年號為黃初,是謂魏文帝,從此結束了大漢帝國四百年的歷史,開始了風起雲湧的魏、蜀、吳三國時代。
是時,鑼鼓喧天,彩旗招展,人山人海,盛況空前,不僅有整齊列隊的三十萬將士,還有趕來祝賀的百官,圍觀看熱鬧的當地百姓。裴松之引《獻帝傳》記:「魏王登壇受禪,公卿、列侯、諸將、匈奴單于、四夷朝者數萬人陪位。」
台分三層,坐北朝南,呈上圓下方狀,原高約二十米,歷經千年風雨沖刷,如今台高十三米左右,底周長三百六十八米,總面積八千四百平方米。整個台不見一塊石頭,全是泥土堆積而成。此地本是一馬平川,無處取石,且土質含沙較多,不宜築台,可曹丕卻偏偏看上了這個地方。他找卦師按周易卜卦靈龜算命占吉利方位,這裏曾多次落過鳳凰,走過麒麟,被認為是最好不過的風水寶地。還有一個原因,這裏離許都很近,是南北交通要道水旱碼頭。沒有合適的泥土,那也好辦,他動用幾十萬士兵馬拉肩扛,硬是從十幾里外一個叫扁擔楊的地方搬過來一座土山。
在一片萬歲聲裏,曹丕得意洋洋地登上了受禪台的最高處。眼望四下呼聲如潮的軍士臣民,他躊躇滿志,暗暗在心裏說:父王,您的遺志兒子完成了,您老可以九泉瞑目了。漢獻帝劉協則幾乎是被宦官們挾持到台上,戰戰兢兢地跪在曹丕面前,摘下皇冠,脫下黃袍,獻上玉璽,在血淚中完成了朝代的更迭。受禪台頂綠草茵茵,但卻有一塊地方寸草不生,據說那就是漢獻帝跪過的地方。
曹丕其人,雖是官二代,但文韜武略都不錯,論理說,當個皇帝也完全勝任,可他太性急了,太不矜持了,對帝位的貪婪毫不掩飾,明目張膽。曹操剛死半年,連起碼的祭奠禮儀都沒做完,他就耐不住性子了,要享受黃袍加身的樂趣。當然,他也不會忘記這基業是老爹打造的,飲水思源,他也給曹操追贈了一頂魏武帝的帽子。
曹丕又很虛偽,明明是自己拚命想當皇帝,卻說這是百官一再擁戴,他是真沒有辦法,只好勉為其難。為了表示自己並沒有面南而坐的野心,《曹丕集》裏就收錄了他關於拒絕受禪寫的三篇《讓禪令》和三篇《讓禪表》,其中寫到聽說皇帝要讓位於他時,他嚇得「五內驚震」、「肝膽戰悸」,真是太會「裝」了。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老百姓的民間俚語要比那些政客要直率得多。曹丕為掩飾自己篡位的非道德之舉並證明以魏代漢的合法性,還在受禪台附近立了《受禪表》和《公卿將軍上尊號奏》兩塊石碑。兩碑並列,呈圭形,大小差不多,都是高三點七米,寬一點一九米,厚零點三三米。
第一塊碑文記錄了曹丕受禪過程,頌揚他「齊光日月,材兼三級」,有「堯舜之姿」、「伯禹之勞」、「殷湯之略」、「周武之明」;第二塊碑文上刻?公卿將軍們呈給曹丕的奏章,力勸其代漢立魏之事。
這兩塊碑雖是為曹丕篡漢立魏辯護的產物,「出身」不好,但因文章、書法、鐫刻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準,後人稱其為「三絕碑」。一是文章絕,文章出自著名經學家王朗之手,文字簡潔,文采斐然,舉證有力,邏輯嚴謹。二是書法絕,兩碑由當時的吏部尚書梁鵠書寫,字為漢隸字,大氣舒展,用筆剛健,字體端莊,起筆含古樸底蘊,行筆有瀟灑新風。三是鐫刻絕,這兩塊碑都是三國時代的大書法家鍾繇鐫刻,龍飛鳳舞,美不勝收,展現了當時的最高書法成就。
一座受禪台,默默無語,兩塊「三絕碑」,字字如金,生動記載了一千八百年前的風雲變幻,政權更迭。憑弔往事,臧否人物,感慨良多,心有所悟,不由便想起明代詩人楊慎的名句:「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