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畫中鏡/李 夢

時間:2016-06-16 03:15:47來源:大公網

  圖:魯本斯畫作《鏡前的維納斯》 作者供圖

  鏡子的歷史可追溯至六、七千年之前。早在西元前七世紀,已有土耳其人以黑曜石為材料製成鏡面,供人整理儀容及裝束。玻璃發明之後,鏡子的精確度提高,開始用在化學及物理儀器中,輔助人類觀察、監測及分析。畫中的鏡子,也通常兼具對人及對物兩項功用。

  中國古代詩家詞人詠鏡者眾,要麼嘆其狀若圓月皎皎,要麼是照鏡人感慨年華易逝,詞句間通常帶些憂傷,很有些時光易老的失落。在百多年前歐洲畫家的作品中,鏡子卻無意扮出傷感寥落的模樣。那些或圓或方的銅鏡,通常執在嬌俏女子手中,是美與善的象徵。

  活躍在十七世紀上半葉的弗蘭德斯畫家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一五七七年至一六四○年),近乎偏執地喜愛在畫中描摹豐腴而性感的女子。提香與波提切利等文藝復興畫家筆下溫婉賢淑的美神維納斯,來到魯本斯畫中,竟變成有雙下巴也有小肚子的壯碩女人。魯本斯畫過眾多維納斯像,畫中這位美與愛的女神要麼與兒子邱比特一起玩鬧,要麼與戀人阿多尼斯相擁起舞,或者乾脆露一個乳房或豐滿脊背,對鏡自賞,神情中很有些自得自滿的意味。

  鏡前維納斯這一題材,不單魯本斯喜歡,提香、委拉斯開茲和波利尼等文藝復興及巴洛克時期知名畫家也曾以此為題創作。在那些畫家看來,鏡子這一意象總是與美人脫不開關聯。而且,鏡子出現在畫中,為畫幅本身添多一重看與被看的關聯,畫家、觀者以及畫中人之間的互動因此顯得愈發微妙。

  畫中維納斯,有時自己執鏡,有時由小天使代勞。有時,女神面對觀者,或坐或?;有時,她們背向觀眾,露出肩膀與脊背。不論姿態如何,觀者、鏡中景象以及女神維納斯之間每每構成一個三維空間中的三角形,觀者目光與畫中女神目光時常沿三角形邊緣傳遞或遊動,拉近了看畫人與畫中人的距離。還記得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借景技法嗎?園藝師透過窗與鏡等,將原本處於觀者視力範圍之外的景色帶至遊園人眼前,景與景之間因而不再是隔斷且互不相關的,而是流動、往來或牽扯,成為一個整體。

  說到鏡子的「借景」功能,便不得不提到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凡.艾克(Jan Van Eyck,一三九○年至一四四一年)的那幅《阿爾諾芬尼夫婦》。我在此前的文章中曾詳細介紹過畫中意象及其象徵意涵,今次,主要談談那面鏡子。從表意角度看,鏡子出現在畫中,是祝福新婚夫婦生活圓滿且久長;在構圖層面分析,背景牆面上的圓鏡既能增加畫面縱深感,也能將原本處於觀者視線範圍以外的景象不動聲色地帶入畫幅中。因此,我們在畫中鏡子裏見到房間另一側的擺設,以及畫家本人的樣貌。或許,當年的畫家已能猜到這幅作品足以傳世,便以這樣巧妙的辦法將自己的肖像嵌入畫中,引人想起明代那些在自製御瓷器物隱秘處簽名的景德鎮師傅。

  鏡子不單可助人自賞或整理衣冠,亦有觀察與監視的功用。我們時常在文具店或飾品店的高處牆角,見到一個凸面鏡。這種鏡子的反射光向外散開,故而視線範圍擴大,人哪怕站在角落,也能遍觀店舖各處動靜。巧的是,我們在凡.艾克同鄉、另一位弗蘭德斯畫家克里斯塔斯(Petrus Christus,一四一○年至一四七五年)的畫作《金匠在他的店舖中》,也見到一個凸面鏡。

  凸面鏡位於畫幅右側,被畫中金舖老闆擺放在工作台上。他正坐在工作台後,幫助身旁一對新婚夫婦挑選鍛造飾品的黃金。這幅創作於一四四九年的油畫作品,很能體現北方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風格,筆法冷靜,拒絕浮誇及煽情,且多關注畫中人與物件的細部等等。畫家採用寫實手法,將當時街邊一間普通的金舖依樣搬入畫面中。在今天的觀者看來,原來六百年前歐洲的金舖與我們如今常見的飾品店,在陳設及格調上都有些相似呢。而那角落裏的凸面鏡,將店舖外街道上的情景置於觀者眼前,對於後世研究當時弗蘭德斯地區建築的學者和愛好者而言,亦不乏參考價值。

  說了那麼多,只是想提醒大家,下次去畫廊或博物館看畫的時候,別忘記留意畫中那些不起眼的圓鏡,其中也許藏?不少畫家或畫中人的小秘密呢。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