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從霓裳演變透視法國大革命/胡艷麗

時間:2016-06-15 03:15:43來源:大公網

  圖:《革命與霓裳》,浙江大學出版社二○一六年四月出版/作者供圖

  服飾的變遷史,折射一個社會的變遷史。將歷史上不同時期人們的服飾連綴成線,將恍如進入一條通往過去與未來的時光隧道,那些已然褪色的服飾,承載的不僅是霓裳羽衣曲,更多的是當時社會、政治、文化乃至宗教的記憶。

  由浙江大學歷史學系學者湯曉燕所著的《革命與霓裳:大革命時代法國女性服飾中的文化與政治》,重現了法國大革命時期女性服飾的演變史,作者深入探析了女性服飾變遷背後的深層原因。在我看來,全書猶如一首時代悲歌,而那些誇張的服飾,正如一面鏡,將一個時代的靈魂病灶以形於外的方式展現出來。怪異的服裝,有時是女性無可?落的情感的外現,有時則是女性無聲的吶喊。

  從大革命前期女性服飾的奢靡浮華、革命時期的向男性化靠近,到革命結束後女性服裝在歷史縫隙間的輕薄透露,再到理性優雅的漸漸回歸,這一波三折的服裝演變史,恰恰形成了貫穿法國大革命始終的歷史霓裳別冊。

  大革命前夕,凡爾賽和巴黎上流社會的女裝,奢華到了相當驚人的程度。路易十六統治時期,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的一款宮廷華服,巨大的裙擺誇張到要佔據幾張椅子,更為誇張的是王后時常高聳的髮型,使人的臉部常常處於整個人的中間位置,看上去像一個巨型的女巫。王后奢侈無度,推高了一個時代的奢華風潮,一眾貴族夫人爭先跟隨王后的時裝風向,她們花費在一條裙子上的錢財,足夠一個普通百姓生活幾個世代。在女子浮華衣飾的風潮背後,分明是當時王朝的末日景象,怪異的服裝印證的正是人們內心的虛空。

  巨額的服飾開支,侵蝕?皇家的國庫,女性的妖嬈也攪擾?男性的心緒,因此一批哲人、政治家將指摘的矛頭對準了這些貴族女性,認為她們比火和毒藥更具危險性,侵蝕了一個社會銳意向上的力量。需要指出的是,不論是路易十五的寵姬,還是路易十六的王后,她們就如同中國歷史上的楊玉環、趙飛燕,真正讓國家山河日下的並非是她們的美艷惑主,而是當政者自身的治國不力,以及難以擺脫的制度性衰落。

  大革命時期,女性服裝的風向驟變,人們紛紛丟棄曾經的華服貴飾,輕快簡潔的風格在坊間迅速流行。此時,服裝成為一種表達政治立場的工具,一些女性穿?象徵?新生國家的色彩或者穿?來自更民主國家的服裝款式來展現自己對革命的支持。這一時期,革命女性中走出了一批「亞馬遜女戰士」,她們把自己打扮得像個男人、殺手,以此挑戰社會上公認的女子謙遜美德。

  這些激進的革命女性,遭到了男性的激烈反對,他們不允許社會上曾經穩固的性別秩序被破壞,更不允許男性的絕對統治有一點點動搖,一紙意在不允許女性參政議政的強權法案公布,女性追求政治權利的道路由此關閉。在公開的慶典之上,女性形象被束縛在慶典背景中,她們要代表的是純潔、端莊、謙遜,只能以依附在男人背後的女性身份低調行事。當美麗而具才華的羅蘭夫人因「擅越自然本位的錯置,忘記適合她本身性別的德行」走上斷頭台,一個時代女性的悲哀彰顯無疑。

  革命平息,社會待興,在這樣一個歷史夾縫中,一群身?輕薄半透明衣物的「絕美女人」,如歷史的幽靈般出現,撩動了社會脆弱的神經,但她們的出現僅是一場鬧劇,輕薄的服飾只是女性在大革命時期被壓抑太久的情感的變形表達。在短暫的釋放之後,女性漸漸回歸到了本常的狀態,優雅、簡潔的服飾重歸人們的生活。與此同時,法國的社會秩序也步入重建的軌道。

  翻看書中的圖片,一些所謂簡樸的服裝,在我們今天看來,依然是繁複、非自然的,而所謂的宮廷華服,就如同舞台上的戲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成就不同的服裝風格,歷史上人們趨之若鶩的服裝,今天看來早已是明日黃花,我們在其中擷取的是創作的靈感和對過去的理解,而絕非簡單的再現與復興。在世界文明演進發展的過程中,歷史與文化承載更多的是供後人反思、借鑒的職能,它們是前人栽下的糅雜?社會與人生五味的智慧之樹。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