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楊凡(左)與古兆申對談《紫釵記》/ 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報道:為紀念明代戲曲家湯顯祖逝世四百周年,今屆中國戲曲節委約本港崑曲學者古兆申重編湯顯祖「臨川四夢」之《紫釵記》,由浙江崑劇團製作演出,首場演出由香港崑劇藝術家邢金沙以及台灣崑劇藝術家溫宇航擔綱演出,另一場由劇團青年演員曾傑及胡娉主演。日前,古兆申攜香港電影導演楊凡舉辦對談會——「情迷《紫釵記》」,分享《紫釵記》故事演變歷程及他的改編心得。
湯顯祖《紫釵記》取材於唐代蔣防傳奇小說《霍小玉傳》,歷來崑曲舞台常演的只有「折柳」、「陽關」兩齣,古兆申將《紫釵記》全本五十三齣整理為十場的整本戲,依據湯顯祖原曲文以及清代葉堂《納書楹四夢全譜》演出。
「湯顯祖依據唐代蔣防作傳奇小說《霍小玉傳》創作了《紫簫記》和《紫釵記》。《紫簫記》在前,《紫釵記》在後,前者被湯顯祖好友認為是『案頭文學』,不能演出;湯顯祖才又在唐傳奇基礎上創作了《紫釵記》,並增加了一個新的人物盧太尉,增加了故事的戲劇衝突。」古兆申闡釋道:「唐人寫《霍小玉傳》刻畫了一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北方女子形象,而湯顯祖則將明人價值觀寫進了《紫釵記》,終以大團圓收場。」
《紫釵記》重編為十場整本
談及湯顯祖《紫簫記》和《紫釵記》異同時,古兆申認為最明顯的一點即為「簫」和「釵」兩個形象,在劇本中起了不同的作用:「在《紫簫記》中,『簫』只是一個普通道具,跟二人的感情沒有任何關聯;而在《紫釵記》中,『釵』為李益和霍小玉的愛情信物,是他們愛的象徵,更是他們歷經坎坷的見證。」
一九五七年,香港利舞台首演唐滌生改編自湯顯祖原著的粵劇《紫釵記》,古兆申認為改編得很成功,觀後非常感動。而在感動之餘,他開始思考:為何不能有崑曲版全本《紫釵記》,遂於十年前嘗試把崑曲《紫釵記》,改成了一個兩晚演出本。劇本完成之後,一直未有劇團排演,後來又把這個本子壓縮為一晚本。恰逢今年「中國戲曲節」紀念湯顯祖逝世四百周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邀請他參與製作《紫釵記》,才令這個劇本首次與觀眾見面。
「我以『紫玉燕釵』為軸,貫穿霍小玉/李益愛情的主題,人物、情節均依原著,只改動了黃衫客這一人物的設定。」古兆申續稱:「在《霍小玉傳》中,黃衫客是一個無名俠客,是個裝點式的人物;而在湯顯祖《紫釵記》中,黃衫客為李益做了很多事,並為李、霍愛情清除了盧太尉的政治障礙,而此人竟與李素不相識。這於情理不合。唐滌生也認真想過這一人物的問題,他將其設定為了皇侯(四王爺),這樣一來,他就有了政治地位、權力與盧太尉抗衡。但這一改編不太符合唐朝的政治情況,因那時的皇族不一定參政,也不一定有實權。而且黃衫客只因偶然同情小玉而與權臣盧太尉衝突,官場上亦不大可能。」
人物設定符合歷史情境
「在我的改本裏,我把黃衫客與李益上司劉公濟兩者合為一人——他因為李益的關係在邊關立了軍功,受到皇帝重用,在朝中有可以和盧太尉抗爭的權勢。且他正奉命微服查盧權奸叛國之事,盧是他的政敵。李是助他立功的舊部,他有充分理由幫他解決問題。這樣改還有另一原因:《紫釵記》不同於《牡丹亭》的浪漫與超現實,是一齣寫實風格的戲碼,因此人物設定,就要符合當時的歷史情境。」
講座上,楊凡自言唐滌生改編《紫釵記》最令他記憶猶新的一場戲,當屬霍小玉頭戴鳳冠霞帔去「爭夫」,台上環珮叮噹好不熱鬧。古兆申回應道:「唐滌生增加這個情節,可能是因為粵劇觀眾較多普羅大眾,需要考慮劇場效果,一些激烈的場面或表演能發揮作用,因此創作了『爭夫』與『吞釵』兩折,無可厚非。此為唐滌生的創新,我不能照抄。而且,崑曲觀眾多為文人雅士,太煽情的處理觀眾未必能接受,故我轉而探討李益和霍小玉矛盾的愛情心理。」
古兆申改編《紫釵記》作為今屆「中國戲曲節」開幕節目,於本月十七及十八日演出,另外他在二○○五年改編的崑劇《蝴蝶夢》,這次也由浙崑年輕演員於十九日演出,地點均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