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食物與愛情》 舊版本新製作

時間:2016-06-15 03:15:37來源:大公網

  圖:演員浸在水缸,讓人想起能屈能伸與敢於冒險的精神

  已故作家也斯的小說《後殖民食物與愛情》(下簡稱《食物與愛情》)於兩年前被陳炳釗改編成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劇作《後殖民食神之歌》(下簡稱《食神之歌》),如今陳炳釗仍擔任導演但用回小說原名推出「二○一六年全新內容」(宣傳用語)的新版本。筆者看過兩年前的版本,該版本有約三分之二的內容跟二○一六年版相同/相似,餘下三分之一才是真正全新。

  「缸中人」見招拆招

  三分之二的相同/相似,主要是「史提芬的故事」、「愛美麗的故事」、「食神老薛的故事」這三段跟從也斯原著的內容,可是串連二○一六年整個演出的是食神老薛(邱頌偉飾)與小雪(蔡運華飾),而非史提芬、愛美麗、食神老薛這三位主角。新版本安排食神老薛死掉,讓小雪透過憶述她跟師傅的前塵往事去重點寫「選擇」的重要。

  三分之一的全新內容是陳炳釗原創而非跟從也斯原著,該些內容或多或少跟「選擇」有關。如新版本加入較新和較易使觀眾產生感受的社會事件作話題,此外,廚房鑊氣與老薛暴斃混在一起或同一個段落,以及反映人各有志。這跟劇末眾年長食家遠赴西班牙光顧世界知名的分子料理餐廳與一對年輕戀人為愛情不顧一切,有?兩代人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二○一四年版本的《食神之歌》針對回歸後的社會環境,用上花巧悅目的錄像處理刺激觀眾的視覺、聽覺及思考,新版《食物與愛情》卻棄掉錄像,改以簡約而有特色的抽象意象吸引觀眾─演出由頭到尾都在舞台中央放置一個大水缸,最矚目的一場戲是史提芬(張學良飾)初跟女友見未來外父時,將自己的身體浸入水中,更任由其他角色對準其頭部澆水。筆者想到的是,比女方窮的史提芬肯能屈能伸並敢於冒險,人浸在水缸,就如李小龍說的水容器理論得到一次別開生面的呈現,面對新處境新變化的「缸中人」會見招拆招地以新的心態做人處事。

  水缸在劇中大部分時間顯得清澈,偶然浸於水中的綠色小植物好比做人活得簡單、身心舒暢,而當眾食家在劇末大吃大喝時,水缸就變成人的胃般有大量食物掉進來,令水色愈來愈混濁,好▉比人/畀人▉活得太奢華、物欲太多會有損身心健康。

  要潛入還是拒絕困在水缸?要享受綠色生活還是大吃大喝?這就關乎選擇。可是劇中又提出人往往有沒法選擇之時,例如跟吃分子料理有強烈對比、對照的,是眾演員在台上提及近年相繼發現許多假食物(分子料理卻是昂貴兼合法地造假,十分妙趣的劇本細節處理),窮人因選擇較少便更易中招,而本來經營「髮廊酒吧」的史提芬因租金狂升弄至大舖搬細舖及無法經營,損失的就是消費者缺少了具創意的生活選擇。

  歌與舞表現不俗

  愛美麗延伸出來的角色阿素也是二○一六年版原創的,阿素既可是個跟愛美麗有?不同人生選擇的獨立角色,又是愛美麗腦中一個「理想的我」,兩個人(我)走的兩條人生路同由溫玉茹飾演,分別在於名字像法國電影女主角的愛美麗試過在中環上班卻要返回屯門過平民化的茶餐廳打工生活,相反名字樸素、似港人的阿素終能在中環吸引到外國男人羅傑(胡智健飾)垂青,逐漸在金融業中得到更好的事業發展,這就證明人的能力與際遇確是人人不同,得不到的就只好靠幻想衝破生活的框框。

  小雪在劇中變肥變瘦也是《食物與愛情》的新橋段,同樣有趣是分飾多個角色的施卓然於全劇中都像扮身形略胖(似有東西塞入衣服內),肥/瘦及任何外貌可以是人不斷追求的一種選擇,也可以是無法選擇、改變的上天賜予。

  一人分飾多角讓演員扮鬼扮馬及不時在台上烹調食物、偶然跟觀眾作增添現場氣氛的溝通(如供觀眾試食),均延續了舊版講求通俗娛樂的戲劇風格,而新版的歌曲則好像比舊版更多,陳炳釗填的歌詞(有些歌曲加入陳偉發合填)能切合香港的社會狀況、角色的心態心聲(折射民間中不同人的生活面貌)及具也斯詩作的味道,跟該劇其他內容、現象和信息同樣值得觀眾再三回味箇中的意義,回味之餘又會感到演員演繹得不俗的歌與舞(梅卓燕編的舞難度不高,卻使演員的能力、畫面跟音樂的效果得到充分發揮),以及陳偉發、劉子斌、馮國基那編曲獨特、能強化戲劇力量的現場音樂演奏,極盡視聽之娛。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供圖,張志偉攝影)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