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宋慈墓/張桂輝攝
建陽,位於世界遺產地武夷山南麓,是福建最古老的五個縣邑之一。上世紀九十年代,我曾在建陽工作了八年,對當地歷代名人特別有情感。宋慈,字惠父,宋孝宗淳熙十三年生於建陽童遊,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法醫學家,他的《洗冤集錄》,是世界第一部法醫學專著。適逢宋慈誕辰八百三十周年,初夏時節,我懷?崇敬的心情,先後來到三個與之有關的處所尋訪拜謁,對宋慈有了一些新認識、新感悟。
宋慈官場生涯只有二十多年,卻斷案無數,且清正廉明,渾身存儲?正氣,一生充滿了故事。
近年來,宋慈故里建陽,先後建成宋慈紀念園、宋慈廣場等。為緬懷這位法醫鼻祖,今年四月,「世界法醫學奠基人─宋慈」紀念郵票一套二枚,由中國郵政公開發行;此前二月,設在城北登高山書林樓一樓的「宋慈文博館」正式開館。
五月二十二日上午八時,我冒?霏霏細雨,獨自到書林樓訪「宋慈文博館」。 因為事先有約,聽到我的聲音,正在隔壁的建陽文聯副主席、書林樓樓主李家欽先生,臉掛笑容迎了過來。家欽比我略大幾歲,退休前在政府機關供職,是我的老友故交。知道他很忙,訪客也不少,我開門見山、直陳來意。家欽為我沏上一杯大紅袍,便打開話閘,侃侃而談。我不時「失禮叫停」,提出一些我忽然想到的問題。家欽盡其所知,一一為我詳解。
文博館展廳面積約一百平方米,正堂上方掛?知名學者、中國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王宏甲先生題寫的「法醫學之父」,中間是直徑九十九厘米的宋慈浮雕,寓「久久」之意……這時,家欽遞給我一本由他和李加林、王耘先生共同主編、海峽文藝出版社三月出版的《紀念宋慈詩聯書法集》,該書收錄包括來自美國、加拿大、澳洲在內的國內外作者詩詞楹聯四百八十一首(副)、書法作品六十五件,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今人對宋慈的景仰與尊崇。說到這裏,家欽話鋒一轉,用帶?崇敬的語氣說,北宋有包拯,南宋有宋慈,他不單善於破解懸疑命案,而且能公正客觀洗冤昭雪,從這個角度講,算得上「南宋包公」。
宋慈「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是一位善於將實踐提煉為理論的學者型、智慧型官員。他斷案嚴肅認真,勘驗嚴謹公正,對每一宗獄案,都取「審之又審」的態度。他在總結宋及宋以前法醫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個人經驗,以「十年磨一劍」的執著精神、「為後人立說」的可貴信念,於淳祐七年寫成《洗冤集錄》五卷。在驗傷、驗屍、檢骨、血型鑒定、死傷鑒別、毒物分辨等,均有精準記載,成為世界法醫史上第一個留下系統著作的法醫學專家。這些,在宋慈文博館內都有展示。
設計精心、布置考究的宋慈文博館,分設「紀念宋慈系列」、「紀念宋慈題贈」、「各地法醫題贈」等部分。我發現展廳屋頂與眾不同─刷成天藍色、壓上紅花格─便向家欽探尋緣由。他告訴我,藍色,寓意人們生活在公平正義的青天下,紅色花格象徵不可逾越的法律底線。展示廳牆上,鑲有用清代青磚打磨、雕刻的麒麟、獅子、十二生肖等。置身館內,既可以專心致志翻閱《洗冤集錄》等著作,又可以隨心所欲分享關於宋慈的文學作品、研究成果等,有一種連接古今、穿越時空的感覺。我還想尋根究底時,來了幾位福州訪客,且家欽下午還要接待貴州慕名而來的遠客,我抓住時機,拍下幾張照片,便依依離去。
我曾兼任過建陽文聯主席。二十多年前,不只一次到過宋慈墓。為了感受發展、表示敬仰,決定再作一次實地拜謁。建陽文聯主席黃子平先生等得知後,堅持一道前往。次日上午八點半,我們從建陽乘車出發,經由303國道、將(口)─崇(雒)鄉道行進,約九點半到達崇雒鄉文化站。熱心的劉站長介紹一番情況後,冒雨帶領我們向幾十米外的「宋慈紀念園」走去。園名由前福建省委原書記陳明義題寫,門口一副黑底金字對聯:大宋提刑業績垂千古,法醫鼻祖洗冤傳五洲。
坐落在崇雒鄉昌茂村旁的紀念園裏,有宋慈墓、宋慈紀念館等。順?石板步道,我徑直來到宋慈墓前,放下雨傘、肅立鞠躬。宋慈墓為石砌穹隆形封土堆,高約一米,直徑約三點八米,坐西北朝東南,掩映在古樹綠蔭中。墓園佔地面積約一千平方米,墓地正前方不遠處,是一方荷塘,上面建有曲曲折折的木棧道;二○一○年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撥款修建、二○一一年竣工的宋慈紀念館,仿古單層、石木結構,面積二百二十九平米。館內布有十六塊展板、宋慈半身銅像,以及美籍華人、刑事鑒識專家、紐黑文大學法醫學全職教授李昌鈺先生二○一四年題寫的「宋慈宗師」牌匾。
說到宋慈墓,還有點「曲折」。南宋理宗淳祐九年三月初七,宋慈卒於廣州,終年六十四歲,次年七月十五歸葬故里。因史料鮮有記載,且歷經歲月塵封,一九五三年,建陽文化部門組織力量經多方尋找,這才從崇雒鄉昌茂村風山嶺上幾十座荒塚中,找到一塊斷碑:「慈字惠父宋公之墓」,確認為宋理宗御書(該碑現存建陽博物館),與道光《建陽縣誌.古蹟》「宋惠父慈墓,雒田裏昌茂坊」的記載相符,認定此處即宋慈墓。之後,縣政府撥款對墓地進行全面修整,建亭立碑,築牆修園。
別出心裁的是,宋慈墓左側十米處,另建有一座邊長二米的六角亭,亭中間豎立?一塊高一百七十厘米、寬七十厘米、厚十五厘米的石碑,上面刻有「宋慈墓」三個大字,以及「經本委於一九六一年五月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省人民委員會 西元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立」等文字。亭子正面兩根柱子上刻?一副對聯:援法入醫稱始祖,雪冤禁暴著名篇。離開紀念園前,劉站長告訴我們,現在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外地訪客專程前來拜謁。
漫步紀念園,我浮想聯翩:宋朝是我國歷史上火葬最為盛行的時期,明朝着名的思想家、史學家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五載:「火葬之俗,盛行於江南,自宋時已有之。」南宋時期戶部侍郎榮薿則說:「臣聞吳越之俗,葬送費廣,必積累而後辦。至於貧下人家,送終之具,唯務從簡,是以從來率以火化為便,相習成風,勢難遽革。」宋慈是在廣州知州與廣東經略安撫使任上逝世的,憑他的地位與身份、名氣及影響,不會火葬,應是全屍。當年他的屍骨「回鄉」,是水運還是陸運?是船載還是人抬?因為沒有史料記載,這顯然是個「無解之題」。而不管怎麼運,在七百六十多年前,從廣州運回建陽,端的一件跨越萬水千山、歷經千辛萬苦的事!單是這一點,也足以體現人們對他的崇敬與愛戴。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