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為第一個戴上「光之山」的女人/資料圖片
一直以來,珠寶昂貴的形象,蒙蔽了許多人對它進行更多的聯想。無論在世界的任何角落,一顆光滑、規則、亮麗的寶石,也許就是一個浪漫、神秘或傳奇的故事。它有可能是人類最早對「美」的定義,經露歲月的沖刷和變幻,從石器時代到現代社會,繼續承載?人們對「美」最原始最根本的追求與表達。/大公報記者 周怡
二○○四年,美國《國家地理》、《紐約時報》等多家傳媒報道,在非洲大陸南部的布勞保斯洞穴,發現由現代人(考古人類學上比古猿高級而距現今人類最為接近的智能生物)製作的古老首飾。
經證實,洞穴中發現的四十一顆直徑約一厘米,由一種軟體動物(Nassarius kraussianus)外殼製作的珠鏈,在當時被作為項鏈使用,距今已有七萬五千多年光陰。
挪威卑爾根大學(University of Bergen)的考古學家、布勞保斯洞穴工程的主任克里斯多佛.漢史伍德(Christopher Henshilwood)表示:「珠子代表一種符號資訊,符號象徵主義,是隨後產生雕刻藝術、個人裝飾(即首飾)以及其他傳統手工藝的基礎。正如當今世界我們所說的電腦一樣,作為人類大腦以外的資訊存儲裝置,布勞保斯洞穴的古代文物是七萬多年前的符號象徵載體。」
從世界各地發現、來自石器時代的飾物中,除了使用軟體動物外殼或石頭作為材料之外,還有動物牙齒及羽毛的飾品。根據各項研究與歷史資料,考古學界認為人類早在約七萬年以前,就具備了藝術創造能力,而當時創造出來的飾品,也正是現今人類珠寶的雛形。
曾經的世界之最
以石頭作為飾品同樣是發生在石器時代,隨?人類不斷發現各種可製作為飾品的石頭,以及切割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從卵石到礦石,再到「一顆永流傳」的鑽石,石頭在珠寶飾品中,始終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約十三世紀的時候,統治南印度的卡卡提亞王朝,在安得拉邦貢土爾地區的科魯爾礦山,開採到一顆未切割的鑽石原石,重七百九十三克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它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鑽石,被當時的國王鑲在位於瓦朗加爾的印度寺廟女神明眼中,並被稱之為「光之山」(Koh-i-Noor)。
「光之山」在接下來的幾百年間,在不同國家統治者手中流傳,亦被多次切割最終至一百○五點六克拉。一八四九年,第二次英國錫克戰爭以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勝利告終,東印度公司更在隔年將「光之山」贈送給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她也成為了第一個戴上「光之山」的女人。如今「光之山」則是鑲嵌在存放於倫敦塔內的伊麗沙白女王王冠上。
有傳聞「光之山」會詛咒任何擁有它的男人,而女人則相安無事。據相關的印度語文字記載:「擁有此鑽石的人將擁有全世界,不過他也會認識這個世界的所有不幸。只有當神或女人佩戴它時,才得以幸免。」
而現今的世界之最,則是於一九○五年發現於南非的「非洲之星」,重達三千一百○六克拉,切割後最大的一顆Cullinan I,呈水滴形,鑲在英國國王的權杖上。
珠寶與皇室成員
早期的君主制時代,珠寶首飾對於男人來說無非是權力與政治地位的象徵,而在女人身上,小巧、美觀且可塑性強的寶石配飾,除了身份的象徵,也許還有女人內心對它瘋狂迷戀的心態。
這種心態在皇室成員的女性中,尤為顯著。
一七八○年,珠寶工匠Marie-Etienne Nitot在法國巴黎的一條小街上開始了Chaumet(尚美)長達兩個多世紀的傳奇故事。被譽為「隱奢典範」的Chaumet,其最具代表性的顧客,要數十八世紀末法▉國皇/國王▉帝拿破侖的皇后約瑟芬(Josephine),Marie為她設計了著名的紅寶與鑽石后冠。最特別之處,后冠中間還有約瑟芬皇后的浮雕畫像。作為約瑟芬最常佩戴的冠冕,她更將其傳給了外孫女,即盧森堡的小約瑟芬公主,此後成為了瑞典皇室的傳世寶,每位皇妃或公主在結婚的時候都會佩戴它。Chaumet在倫敦開設分店後,隨即又成為了維多利亞女王的皇家珠寶匠。
誕生於一八四七年的Cartier(卡地亞),建立初期就深受歐亞皇室和貴族的喜愛,有「皇帝的珠寶商,珠寶商的皇帝」美稱。一九四八年,Cartier的設計師兼珠寶總管Jeanne Toussaint為溫莎伯爵夫人(Wallis Edward)設計了著名的胸針Cartier Panther,還有一九六九年為著名演員伊莉莎白.泰萊(Elizabeth Taylor)出席嘉莉絲.姬莉(Grace Kelly)生日宴時佩戴的鑽飾,以及一九一○年達八十三克拉的「南非之星」,都是Cartier的傳奇之作。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句廣告詞從出現到現在經歷多年,似乎已經成為形容鑽石的經典句子。無論是裝扮、炫耀或者吸引異性等不同的原因,鑽石的價值不能只是體現於一連串的數字,而是它最原始最根本帶給人「美化人體」的裝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