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王蒙在講座中分享他在新疆的經歷與遭遇,及多年來的寫作歷程和體驗/大公報記者郭雨南攝
【大公報訊】記者郭雨南報道:由團結香港基金中華學社舉辦的「中華大講堂」六月十日晚上邀請了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王蒙出席,以「『放逐與奇緣』我的新疆十六年」為題,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分享他在新疆的經歷與遭遇,及多年來的寫作歷程和體驗,並與現場人士交流,讓各界來賓了解新疆的種種人與事。
中華學社主席鄭培凱說:「王蒙寫作到現在已經超過六十年,他的個人經歷可以讓我們得到許多啟發,相信正是這些經歷才讓他獲得更廣闊的視野,寫出這麼精彩的文字。」
講座過程中王蒙才思敏捷、妙語連珠,全場笑聲不斷。
王蒙介紹了新疆的美麗風景與可口美食,說直到現在依然會經常去新疆。談到當年在新疆的經歷時,王蒙說起維吾爾族人民的有趣可愛和善良。王蒙還說維吾爾人向他借錢時,並不歸還,但當他離開時,一定會還,就算沒有也會以等價物品抵償,這意味?維吾爾人認為,只要同在一個地方,就是兄弟、朋友,對於金錢上應不分你我,但若不在一個地方,也絕對不會虧欠。
在現場提問環節,觀眾問王蒙對現在年輕人更多看網上文章,較少閱讀純文學作品的看法時,他說:「網上的東西只能屬於瀏覽,是一種淺層次的信息獲得,並且容易人雲亦雲。而書籍是更深層次的,富有生命力,讀書時需要費腦筋,通過思索、聯想,感受作家的創作,直到有所發現,在閱讀過程中相當於擁有了一次新經歷。」
在新疆的十六年,王蒙不僅完成了反映當時新疆人生活狀態的《那邊風景》,還成為「維吾爾語的博士後」。他說維吾爾語的學習對自己的寫作有很大的幫助,尤其在描述新疆人物的對話時,都是用維吾爾文來構思,再將其翻譯成漢語,更加寫實。
王蒙說這段經歷雖然在其他人眼裏並不幸福,但他認為樂觀非常重要。他說:「即使在無奈的狀態下,也要選擇光明、健康、樂觀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