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致(左)、魏寧於發布會現場朗誦饒宗頤《觀雲賦》\大公報實習記者許越攝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報道:正值香港浸會大學成立六十周年之際,為令海內外讀者更加了解饒公治學之道,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將近期研究饒宗頤取得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先後付梓。新書發布會昨日舉行,公布出版饒學書籍詳情。
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研究及拓展)黃偉國在發布會上表示:“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以傳統國學、漢學、經學為研究基礎,融合東西方國學、漢學、經學研究優勢,探索古今,希望以創新方式提升國學並將弘揚饒學置於首位。”
有助饒學的海外傳播
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院長陳致道:“這次出版新書皆為國學院部分研究成果,出版目的只為弘揚饒公學問,部分書籍更為業內首創,比如由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副院長魏寧首次將饒公詩作翻譯成英文,集結成書出版,此舉有助於饒學的海外傳播。另外,亦由學院編輯、中華書局(香港)出版《饒宗頤國學院院刊》第三期以及《饒宗頤國學院國學叢書》首卷〈饒宗頤學術研究論文集〉。對於傳承饒公學問,學院諸學者均為‘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法國漢學家曾把饒公部分絕句譯成法文,除此以外西方學界對饒公詩學成就知之甚少。由魏寧編譯、美國康奈爾大學東亞出版計劃出版《The Residue of Dreams:Selected Poems of Jao Tsung-i》(《夢餘:饒宗頤詩詞賦選》)一書彌補了這一遺憾,譯者精選饒公詩、詞、賦譯為英文,旨在將饒公作品介紹給西方大眾讀者,正如他在本書前言所寫:“儘管西方學術研究在註釋中國古典詩詞時自有其限制,但有眼光的讀者都應能欣賞饒宗頤的詩文;當中除了體現學識和淵博學問,亦充滿了哀思、睿智、綺麗和夢幻。”
“三重證據法”研究《詩經》
是次,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亦付梓《詩經──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一書,作者陳致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道:“我在寫這本書時,越發體會饒學之妙。譯註《詩經》時,我使用了饒公的‘三重證據法’來研究《詩經》,結合近年來出土文獻中的新材料,將《詩經》置於更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進行解讀。”談及何謂饒公“新經學”,陳致說:“饒宗頤的‘新經學’提倡擴充儒家‘十三經’範疇,比如《老子》、《莊子》以及出土經典著作,皆可入‘經’。”
此外,今次饒宗頤國學院亦發行由羅秉祥主編《饒宗頤國學院國學叢書》第二卷〈先秦諸子與戰爭倫理〉,此部論文集深入淺出詳述古人思想的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