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系教授Ben建議大家一起看前蘇聯導演柯靜采夫的《哈姆雷特》(一九六四),說這是他看過的最好的莎士比亞名著改編的電影。於是幾位朋友一起來我家同觀看並討論。果然不同凡響。最突出的是破除人們對戲劇的刻板印象,充分發揮電影這一藝術媒介的美學特質,以流暢多向的攝影機運動、波浪與風刻畫的線條、豐富表演及詭譎多變的音樂造成強烈的“流動感”。
柯靜采夫(Grigori Kozintsev,一九○五─一九七三)為前蘇聯着名戲劇與電影導演,一九六四年獲“蘇聯人民藝術家”殊榮。他於沙俄時期在皇家藝術學院學習,是二十年代蘇聯“現代主義先鋒運動”的一員,受俄國“未來主義”與“構成主義”影響,與戲劇家梅耶荷德及電影導演、理論家愛森斯坦互通款曲。柯靜采夫一九二一年開始拍電影,其最知名的三部電影均為名著改編的作品:《堂吉訶德》(一九五七)、《哈姆雷特》(一九六四)、《李爾王》(一九七一)。
柯靜采夫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見到父親鬼魂一場尤為精彩。通常人們印象中的鬼魂應該虛幻縹緲,此處的卻身?盔甲、孔武有力、厚重有加,但慢動作與在風中飄舞的斗篷強烈傳達“另一世界”的虛空感。它在陸地、海浪與天空的交界,聲音低沉迴盪,一束光照亮它面具下的炯炯目光,與“現世”哈姆雷特的惶恐不安構成鮮明對比。其他精彩部分還有奧菲莉婭機械木偶般的表演、戲中戲的設置、肖斯塔科維奇所作的精彩配樂、人物與布景空間的精妙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