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工匠精神永不過時/李北陵

時間:2016-06-10 03:15:33來源:大公網

  說起“工匠”,回憶漫上心頭,兒時熟悉的場景,一個個跳了出來。

  街頭,一補鍋匠挑?擔子,大聲么喝?“補鍋喲”。鄰家大媽聞聲提了家中破鐵鍋過來:漏了,師傅給看看。這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內地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場景。那時的補鍋,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熱補,一種是冷補。熱補好看,補鍋匠先把漏處貼在鐵帖上,小心翼翼地用尖嘴小錘把漏洞處敲得更大些,或者敲成一道道窄長的細縫。然後把一些碎鐵鍋片放進一隻小小的坩堝裏,並在坩堝裏加進另外一些小鐵塊。準備好後,補鍋匠把坩堝埋進火爐的炭火中,然後有節奏地噗噗拉動風箱,等到炭火發白之時,補鍋匠撥開炭火,用一隻小勺撇去漂浮在鐵水面上的爐渣。隨後用小勺從坩堝裏舀出一小勺鐵水,飛快地倒在左手攤放的一塊厚實柔軟的氈子上,迅速搖晃幾下,待鐵水變成一粒橘黃色的小圓球時,右手放下小勺,拿起另外一塊氈子,在細灰裏蹭兩蹭,然後,把那粒橘黃色的小圓球對準需要補上的地方,從下往上、從外往裏輕輕的一擠,鐵水就從漏洞處冒了上來,另外一塊氈子迅速的對壓下去,飄出一小股淡煙。氈子拿開後,出現一道凝固了的疤痕。然後再打磨一下,讓補漏之處光生一些就完成了。

  巷口,磨刀匠高聲么喝?“磨剪子?,戧菜刀喲!”忽聞有人喊磨菜刀,磨刀匠邊回應,邊循聲走過去,輕輕放下肩頭上的條?和肩上的灰舊帆布包。條?的一頭是用粗鐵絲捆?磨刀石,一頭是固定?的小砂輪,?腿上套了一個鐵皮罐,裏面裝?半罐水。接過人家遞過來的菜刀,磨刀匠看了看刀刃,用大拇指沿?刀口輕輕試了試,然後掏出帆布包裏的刷子、擦布、錘子。然後兩腿騎坐在條?上,將菜刀牢牢地固定在磨刀石上,拿出一個十字架形狀的鋼刨子,兩隻手各握一頭,使勁地向菜刀刃口推下去,菜刀竟被薄薄地一層一層刨掉。待到刨得差不多了,再取下來,向磨刀石上澆點水,然後右手握?刀柄,左手壓?刀口,傾?身子“霍霍、霍霍”地磨起來。磨一會,用拇指試一下刀刃。終於磨好了,邊用擦布仔細擦乾淨刀上的泥漿,邊扯開喉嚨喊道:“磨剪刀,戧菜刀喲!”

  街邊,滿頭白灰的老石匠,時而屈蹲地上,時而躬背站立,右手握?形若斧頭的錘子,左手捏?鏨子,耐心地一點一點鑿?。幾天後,青石打磨的石頭獅子活靈活現地誕生了。石頭獅子大張?嘴,似乎在嘶吼,口裏含?一顆寶珠,也是石頭的。與我一般大的孩子們企圖用手把寶珠摳出來,卻怎麼也摳不出來。聽大人們叨念,在獅子嘴裏鑿寶珠,那是石匠區別開山工的一大本事。

  小院裏,滿手老繭的篾匠手握鋒利無比的篾刀做?活路兒。篾刀下,一大捆慈竹橫破豎切,很快就被肢解為大小粗細不一的篾條。這些篾條有的粗如柳枝,有的薄如刀片,極易割破手指,可在篾匠手裏卻柔順、聽話得很,縱編橫織之下,很快就成形。到下午收工時,院子裏擺滿了各家各戶訂做的籮筐、背兜、筲箕,地上卻很少廢棄物。

  工匠、石匠、篾匠、木匠、鐵匠、補鍋匠、磨刀匠、鐘表匠、泥水匠,曾經是我們那一代孩子們追逐的偶像。注重細節、耐心專注、一絲不苟、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曾為傳統生活圖景定下底色,悄無聲息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國人。

  而今,城市變了,農村變了,人們的生活變了,少有人家需要修石磨、補鐵鍋、磨剪刀、打傢具,那些曾經紅火的老行當、修舊利廢、化朽為寶的精湛手藝與神奇工夫,再難尋覓蹤跡,但我總以為,各式各樣匠人耐心、專注、堅持的精神不該丟棄。世事雖不斷更替,但“工匠精神”永不過時!

  最近讀到媒體披露的一組數據,截至二○一三年,全球壽命超過二百年的企業,日本有三千一百四十六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八百三十七家,荷蘭有二百二十二家,法國有一百九十六家。長壽企業扎堆這些國家,讓人不能不沉思:差距何在?

  答案之一,就是這些國家的許多企業,堅持傳承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對比別人,我們看到的是啥?最大的差距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國人對“中國產品品質”、“工藝技術水準”乃至“中國製造水準”的極度關注和擔憂,以及伴之而來的去日韓掃貨、飛歐美“買買買”,不啻是十幾億人對“工匠精神”回歸的期盼與呼喚。轉型升級的中國,發力“供給側改革”的中國,尤其需要提倡“工匠精神”。

  而今注重創新、講求品質,匠才難得,提倡“工匠精神”具有特別的意義。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