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在微信“朋友圈”登出一路邊咖啡店照片,並說:“以前是在×咖啡店,現在已擴展到路邊咖啡店,所有人都在聊項目、談電影,全民電影人,是好事嗎?”這可說是一種“自然現象”。在商業社會中,名、利和時尚是最熱門的話題,對中國的市場來說,電影就是這當時得令的行業。
電影已不止是熱門話題和行業,以電影為軸心的資本遊戲更是方興未艾。可是這資本遊戲愈玩愈離譜,由幾年前貨真價實的電影製作公司集資上市,到現在“炒”殼公司,簽幾個電影紅人,欲在資本市場興風作浪,令電影業蒙上泡沫的色彩,其實是傷害了真正運作電影的公司和人的利益,此風不宜長。
過去幾年,明星加入上市公司,令公司市值大升,炒作得不亦樂乎。現在明星加盟炒作完了,輪到導演。有公司邀得大導演加盟,往後多年內,公司可優先或獨家投資該導演全部或部分影視作品,導演亦承諾每三年至少拍出一至兩部電影,六年內最多四部。表面看來,那公司可得到如條文中的產量,但這產量之少,根本不能支撐一家電影公司的運作,起碼要簽五位以上同一條件的導演,才能成為具規模的電影公司。更大的問題是,該導演根本沒可能交貨,因為他之前已簽了不少於兩個同類型的合作協議。即是說,如果所有該導演簽的合約都要兌現的話,他要一年拍三部電影以上才能履約,有沒有可能?各人心中有數。
邀請導演加盟電影公司成為新一波的潮流,表面上是比演員的加盟更有助製作,但實際上,那幾位被青睞的導演平均一年拍不了一部電影,而手上的合約又一大堆,他們不會不知道只是參與一次資本遊戲。以往這樣的遊戲很成功,公司市值暴漲幾倍至幾十倍,如能及早脫身,可賺一大筆。但現時這種遊戲已失去了魅力,以上說的公司宣布了大導演加盟後,股票不止沒有升,還下跌了。因為市場已知道這樣的消息只是宣布了一些不可能的任務,公司仍是停留在概念股階段,憧憬的盈利是一廂情願,被騙得多就會學“精”了。
利用電影炒股的遊戲不應再繼續,否則參與遊戲的導演們,信用成了犧牲品,而且他們還有沒有興趣辛辛苦苦地去拍戲,也成疑問。